在孩子幼年時不遺余力的陪伴;少年時盡心盡力的引導;青年時不著痕跡的幫助;作為父母自己既有著過來人的睿智與淡定,也有著一顆不老的赤子之心;才夠能帶給孩子以勇敢的特性,善良的品質,樂觀的精神;讓孩子學會自我思考,擁有自我學習、自我反省的能力……而這所有的一切,都始于“陪伴”。在 “陪伴”的路上,需要父母不斷的調整自己,也需要不斷適應孩子逐步成長的腳步而不間斷的磨合。
比如兒子曾經(jīng)一度把簡短的回答作為與我溝通的方式。
我問“今天吃什么?”他答“隨便!”我再問“吃米飯還是面條?”他繼續(xù)“隨便!”通常狀態(tài)下,我就會自主選擇做什么飯。而他也習慣了我的某些選擇類問題用“隨便”來打發(fā)。我覺得雖然這是個小事兒,但是習慣會讓他在越來越多的選擇上面無所謂的“隨便”。于是再有一天,他依舊回答我“隨便”的時候,我就告訴他真正的男人不能隨隨便便說“隨便”,因為這是一種對待事情放棄的態(tài)度。男人應該堅決、果斷、有主見!即便是那種飯都無所謂,也要正確的表達一下,而不是“隨便”兩個字來敷衍。孩子雖小,但是很想做真正的男人,漸漸地“隨便”出現(xiàn)的幾率就越來越少了。
而有時候我問“兒子今天幼兒園有什么開心的事情。”他答“沒什么!”我再問:“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嗎?”他答“沒有!”我繼續(xù)“今天晚上想玩什么?”他答“都可以!”然后我看向他,他卻認為自己有明確的答復給我。我當時沒有說話,但是回到家里,當他問我事情的時候,我也像他那樣簡短且含糊的作答。他當然不滿意,我這才告訴他,我們的想法是一樣的。你現(xiàn)在不滿意,而我在剛才也很不滿意。什么是真正的有效的溝通,你現(xiàn)在應該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