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長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說以上五個方面更多是從孩子的幼年教育出發(fā),那么以下五個方面則更多關注家長們對長大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種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間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學校分擔了很大一部分。
經?梢月牭郊议L們說這樣的話:終于輕松了,我兒子住校了;學校老師會教育好孩子的,咱該歇著啦;孩子一個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兒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這里沒有達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誕生了。
隨著分歧誕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長,新環(huán)境和新朋友等人際關系不斷確立和穩(wěn)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陌生。經常不見面,見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說幾句客套話而已。最終,孩子成為家長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過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來。
第七、事業(yè)方面,孩子淪為家長實現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們那時候條件差,都沒機會念大學,所以你要好好學習,爭取上大學深造!”大部分中國家長都是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好好學習,以高分考個好大學。這似乎是中國家長們對孩子們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學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學,有了學歷,結果還是沒當個象樣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學,一定要當大官!”這是另外一部分高學歷家長的說法。于是,從幫孩子選小學開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關系,再進重點中學,然后孩子考上大學了,回家問父母,我應該填報什么志愿啊?
這就是中國的孩子,再過幾天就要踏進大學校門了,還得回家問問父母要選擇什么專業(yè),由孩子被動地聽家長吩咐,逐漸深化,趨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長詢問,終于淪為家長實現他們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長和學校教育一起超級空白
這個話題應該和我們提倡的“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那樣會更加精彩,也會更加顯示出中國對于道德問題的無奈。試想,如果道德都被掛在嘴邊上說事,我們所擁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經淪陷?
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個表現。中國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視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體、美、勞等方面的發(fā)展,甚至連學校教育都是一紙超級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長呢?小時候發(fā)的紅獎狀里寫得清楚:該生在本學期之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成績優(yōu)秀,特此獎勵,以茲鼓勵。但實際是什么?不過只是因為我的試卷被打了95分,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濫的物質支持
這與溺愛有關,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說孩子從小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會因家庭的不同而產生差異的話,那么當孩子長大成人,獨自在外地念書時,近乎泛濫的物質支持就開始了。
據筆者的經驗,孩子從小所接受的金錢等物質來源大概有以下幾種:一是成績達標后的“獎金”;二是幫父母買東西找回的零錢;三是家長每天給的飯錢和坐車費用;四是親戚朋友給的獎勵,特別是過年時的壓歲錢;五是節(jié)假期間打的小零工。大體上的這些來源,卻根本無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質支持相提并論。物質支持無可厚非,可一旦泛濫,被金錢左右頭腦的人,行為往往是可怕的。
第十、性教育方面,孩子順利成長的絆腳石
中國教育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一條合適的性教育方案。要是歸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來,似乎有失偏頗。好問是孩子的天性,從很小的時候,很多孩子就問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但很多母親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撿的!或者還會有很多種答案,但總結起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變著法地回避性教育問題。
而學校教育就彌補這一點了嗎?答案也是否定的。以筆者為例,初中開生理衛(wèi)生課,講到人體生殖器官那一章節(jié)時,我們的女生物老師神秘消失了。后來一個男老師來帶課,草草說了幾句便讓大家自己看課本,后來有位膽大的男生起來提問女性生殖器長在哪里的問題時,還被老師嚴厲的處罰了。
在這樣的前提和基礎下,面對一些性知識幾乎為零的孩子,以至于發(fā)生什么未婚媽媽、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現象時,除了深刻思考我們教育的失敗之外,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去討論它們帶來的危害了!〖彝ソ逃侨松牡谝凰鶎W校,也是每個人永久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承擔著對孩子的“搖籃教育”,同時父母也是孩子的終生老師,關系到孩子的“終生教育”。
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奠基工程?上У氖,作為我們每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把兒童教育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要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塑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一是家庭,二是學校,三是兒童所在的集體,四是兒童本人,五是書籍,六是偶然出現因素。單從排列順序上來說,家庭無可爭議的被列在首位。
因此我們也可以分辨出家庭教育對于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面對中國家庭教育的十大敗筆,更多的中國家長是否應該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