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當幫助 一般而言,孩子注意父母的行為會比觀察他人行為更多。例如:父母是否不厭其煩地為問路人指路甚至主動領(lǐng)路,是否在上下電梯時注意按住開門鍵等候上下行人。通過這些細微場景觀察,孩子們會將父母的行為模式銘記并不由自主進行復(fù)制。當他們開始幫助別人時,會逐漸享受到善意所帶來的"助人悅己"感覺。當然,父母也要向孩子傳授適度,即在不確定是否需要幫助時進行詢問。如:看到老者提重物前行時,要先征得老者同意才可進行幫助;對同齡人也須遵循此原則,避免過度熱心,對他人造成不必要困擾。
家長錦囊-如何讓孩子在公共場合表現(xiàn)得體
狀況一:孩子外出時吵鬧不休
外出前家長需要先告訴孩子,要去哪里干什么,讓孩子知道會發(fā)生什么事,并說好規(guī)則,確定孩子已經(jīng)聽明白,并詢問是否能遵守。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奔跑吵鬧,可問孩子: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如果孩子不聽勸說,就冷靜帶他回家。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學會自我控制,否則不能再出門。
狀況二:孩子見人不愿打招呼
在見面前,一定要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么人、要如何稱呼,以及該說什么,甚至可先練習一下。見了面如果孩子真是害羞,那么點點頭,笑一下也可以;丶液,則要稱贊孩子的表現(xiàn)。
狀況三:孩子不斷插嘴
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家長不要在孩子插嘴時回應(yīng)其要求,否則孩子會不斷重復(fù)這種行為。但大人的談話告一段落后,要主動詢問孩子的要求,讓孩子明白,這時候才能聽他說話,滿足其需要。
狀況四:讓家長尷尬的"童言無忌"
孩子在婚宴上當著新人的面說"媽媽,新娘好丑。"類似情況下,禮貌用語的建議會比純粹的斥責更好。家長可在事后教孩子,有什么話可以悄悄地跟媽媽講。也要教孩子體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yīng),并提醒孩子,經(jīng)常這樣說話沒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