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你可以說:
“我很累了,想休息,現(xiàn)在也沒力氣和你玩,你看怎么辦呢?”
這樣,您自身需求得以滿足的同時,還充分讓孩子掌握了主動權,使他能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解決面臨的問題。
又如,一個孩子在踢爸爸的小腿,請比較下面兩種訊息給孩子的感覺有何不同:
1、哎呀!痛死我了,我不愿意被人踢。
2、你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以后不準你這樣踢人,知道嗎?
第一句話告訴了孩子他這一踢給您的感覺是什么,這是一個無法爭辯的事實。第二句話則告訴孩子他很壞,并警告他下回不準再犯。顯然,第二句話更易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叛逆。
“我”的訊息讓孩子更能體諒他的行為給父母帶來的傷害,所以能幫助孩子成長,替自己的行為負責。
試一試,表達“我”的訊息
表達“我”的訊息是需要勇氣的,但絕對值得一試。一開始還不熟練時,可以先掌握一個特定的形式,您可依據(jù)下列3個步驟:
1、描述自己覺得困擾不安的行為。必須注意的是,只描述行為本身,而并非指責行為的當事人,例如:你把東西丟到全家共享的客廳里,影響了大家的正常生活。
2、陳述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很生氣。
3、陳述理由。例如:你亂翻東西以至于我的一份材料找不到了,可能影響我明天的工作。
進一步,可以用“當………,我覺得……,因為……”的句型來表達”我”的訊息,其模式為:事實—感受—理由。例如:你和小朋友在小區(qū)的道路上踢球,我很擔心,因為有汽車進出,很不安全。
父母在孩子面前真誠地表露自己,也可以讓孩子敞開心扉表達自己,這樣,親密的親子關系建立好了,父母所有的生活智能和建議才能被孩子接受。(來源/星星生活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