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父母都來自兒童世界,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然而,今天的生活充塞了父母的頭腦,使父母在心理上保存的兒童天地越來越窄小,結(jié)果就出現(xiàn)了一個怪現(xiàn)象,來自兒童世界的人,越來越不理解孩子。童年熟悉的一切,今天卻變得生疏起來。新的世界、新的思想、新的情趣、新的生活習慣、新的社交需求等,代替了童年時期的一切。父母們自然地脫離了兒童世界,也就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
其實,兒童世界像成人世界一樣,寬廣、博大,父母要理解兒童世界,就必須走進兒童世界,了解孩子的發(fā)展特點——
孩子如何認識自己
人終生都在不斷地認識自己,童年期是人認識自己的第一個大的階段,是人對自己的認識從無到有、從不成熟到成熟的時期。其間,入學前的孩子更是處在這一成熟過程的初始階段。
初生的乳兒還不認識自己,在0~3歲這3年的過程中,他從認識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力量、自己操縱和擺弄客觀事物的能力認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人。并且,在同父母、他人的交往中,逐步認識到自己不僅有吃、喝、拉、撒、睡的需要,還有同他人交往、玩耍的需要,希望他人關懷、愛護的需要等社會性的需求。同時,在交往中他還會得到父母和他人的評價,從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中逐漸明白自己是“乖”,還是“不乖”;“好”,還是“不好”;“對”,還是“不對”。
在這一基礎上,3~6歲的孩子開始逐步對自己有了更多、更復雜的認識。這些認識在游戲中和在現(xiàn)實中有極大的不同。
在游戲中,特別是有情節(jié)、角色的游戲中,孩子幻想自己成為最完美的人。比如,扮演一位醫(yī)生,他會認為自己的醫(yī)術最高明,可以治好一切病人,并表現(xiàn)出極好的醫(yī)德,同情、愛護病人,對病人十分體貼。扮演解放軍戰(zhàn)士,他會表現(xiàn)得最勇敢,認為自己一定可以打敗一切敵人。如果他是個空軍飛行員,那么他的飛機一定是飛得最高、最快而且是最厲害的,可以戰(zhàn)勝一切敵人的飛機、軍艦、坦克。……總之,他表現(xiàn)得自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
這種幻想的自我認識和表現(xiàn),在角色游戲中隨處可見,應該得到老師和父母的鼓勵,因為它雖不成熟,但卻是一種積極向上、追求美好、成熟的心理傾向。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自我認識和表現(xiàn)則是很不成熟的。主要表現(xiàn)在:
片面性 孩子在觀察和評價別人時,常常是只顧一點,不及其余,而且注意的是別人的某些缺點;在評價自己時,常常也是只顧一點,不及其余,但卻傾向于強調(diào)自己的優(yōu)點。
表面性 孩子觀察、評價自己或他人,往往只注意外部行為,并以此為準評價優(yōu)劣。
依賴性 孩子的評價常常受成人(特別是父母和老師)評價的影響。
易變性 由于孩子認識和評價的片面性和依賴性,促成了他評價的易變性。由于缺乏穩(wěn)定的自我判斷能力,孩子的評價易受成人暗示的影響。由于片面,則出現(xiàn)看到他人這一點則認為好,看到另一點又認為不好的情況。
孩子的這些認識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教育的引導下,會有一定的改變,甚至在某些方面還可能有比較大的變化。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