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兒童的天性,有些不會玩的兒童,甚至要上診所接受治療,學習如何玩耍。專家指出,兒童不會玩耍,往往顯示他們身心發(fā)育有問題。不同年齡有不同的玩耍能力指標,例如1、2歲的孩子必須懂得拋球、玩茶匙、搭方塊、模仿聽電話,較大的孩子則可以模仿較復雜的日常生活活動、發(fā)揮想像力,也會和其他人一起玩,甚至遵循一些簡單的游戲規(guī)則。”
而許多父母都不了解兒童玩耍的重要性,他們往往是在發(fā)現(xiàn)孩子不會講話,或是不會走路,或是接到托兒所投訴孩子經(jīng)常不合群,才前去求醫(yī)。
“許多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玩耍時是否達到這些指標,因為他們都趁孩子玩耍時,忙著做自己的事,F(xiàn)代父母也經(jīng)常讓孩子長時間看電視、玩電子游戲,或報讀許許多多的課程,導致孩子們?nèi)狈?chuàng)意玩樂的自由時間。”
孩子不會玩耍并不完全是父母的錯,這些孩子往往天生就發(fā)育得較慢,但是如果父母多加留意,從旁督促和指導,是可以幫助孩子改善許多的。
玩對兒童成長益處很多,可以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創(chuàng)意、自信心、同情心、想像力、社交能力、平衡感、時間空間觀念、手指靈活度、邏輯思維、選擇與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如果兒童不懂得玩耍,無法通過玩耍把自己的思維搬演出來,要用文字來表達就更難了。研究顯示,很會玩的孩子,講故事的能力會比一般孩子強,也比較能夠有條理地敘述自己在學校的經(jīng)歷,不會講得東一塊西一塊。
一個4歲的兒童在玩耍時,必須能夠達到的6大指標包括:
一物多用:可以把一支筆想像成幾種東西然后玩耍,例如把筆當作湯匙或槍或飛機。
行動次序: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先后次序,如為娃娃沖涼,得先脫衣、然后才沖涼,然后再穿衣。
主題:玩耍時,自設并貫徹同一個的主題,例如購物或到動物園或參加生日會
社交:可以和他人一起玩,爭玩具也懂得如何與對方“談判”。
角色扮演:例如扮演媽媽、老師或醫(yī)生
擬人化:把娃娃或小熊或機器人擬人化,嘗試從對方立場思考,例如了解娃娃也會傷心,或與小熊分享玩具。
其實,玩耍是門深奧的學問,因為小孩處于知識吸收能力很強的年齡,在玩耍的過程中,方向感、空間時間的掌握、溝通技巧、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解決問題等知識,都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孩子的囊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