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的美術(shù)班里上課,從線條練習、色彩搭配學起,老師教得很好。沒有牢固的基礎(chǔ)知識,怎么能有正確的表達方法呢?
江江媽
上自由發(fā)揮班?
我家女兒上的是自由發(fā)揮的那種繪畫班,老師對小朋友的束縛不多,只要自己喜歡,畫什么、怎么畫都可以。我感覺女兒的性格越來越開朗,注意力越來越集中,收獲非常大。
dgdczm
我打算下學期把女兒的繪畫班停了,覺得孩子沒學著什么東西。每次上課,老師就是讓他們隨便畫,畫出什么老師都說好。這種老師我也能當。一年了,女兒的畫還是一團亂糟糟的線條和色彩。
最愛咖啡色
學畫畫,先思想還是先技法?
藝術(shù)中的技法必不可少。但僅有技法也不能成為藝術(shù)家、畫家。孩子本身就有很好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法,孩子的作品在成人看來亂糟糟的,沒有意義,但是對孩子有意義。在作品中,孩子表達了他的感情和看法。
我們應該先技法還是先思想?如果是先技法,當技法成熟的時候,思想還在嗎?如果是先思想,思想發(fā)展的同時,技法能跟上嗎?什么對孩子的未來是重要的?
龔江平
看來,孩子上不上繪畫班、上什么樣的繪畫班的問題真是很復雜。讓我們來聽聽專家給媽媽們的建議。
專家點評:徐 凡心理學專家,《父母必讀》雜志副主編。女兒鴿子,15歲,3歲起,師從多人,憑自己的興趣選擇上繪畫班或自己“畫著玩”。
只要他想畫、他在畫!
藝術(shù)源自人們對美的追求,源自對生活的體驗。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兒童繪畫作品巡展讓歐洲人驚嘆。他們急于搞清這是中國兒童的天賦、中國的教育還是中國的文化使然。
中英兒童繪畫的跨文化研究揭示,孩子們繪畫水平的差異,不在于他們是英國孩子還是中國孩子,而在于他們是否接受了額外的繪畫訓練。那些在周末去上繪畫班的孩子,繪畫的水平顯著地高于其他孩子。
顯然,孩子繪畫能力的提高至少得益于兩點:一是他能夠有更多的時間投入,二是他的技能在體驗中得到提高。當然,孩子是否堅持去上繪畫班,恐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的興趣。
當孩子投入繪畫中時,他會對自己的作品形成自己的評價。這種評價受周圍成人的影響,更受他內(nèi)心愿望的影響。因為有的孩子在畫所知,有的孩子在畫所見。他的手是否能夠表達他的愿望,是孩子評價自己的畫的最重要依據(jù)。很多孩子正是在自己不停的嘗試之中,找到了更好的表達方法。如果細心的你能夠發(fā)現(xiàn)孩子的發(fā)現(xiàn),那么你的贊美,便能夯實他自信的基石。
當孩子投入繪畫中時,他的審美能力有時會超過他自己的手的表達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是給孩子的興趣造成重創(chuàng)的原因。在藝術(shù)的大門內(nèi)外,許多孩子被色彩的斑斕所誘惑,匆匆闖入;也有不少孩子被自己的技能所挫敗,草率退出。“我不會”、“我畫得不像”讓不少孩子放棄。因此繪畫班中,那些能幫助孩子表達的技能指導,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更自信,表達更靈活、豐富。
我的女兒也上過繪畫班,但我從沒有強迫她去完成她不喜歡的作業(yè)。我的女兒也曾經(jīng)因為畫不好而發(fā)脾氣,但豐富的藝術(shù)形式會幫她繞過當前的障礙,繼續(xù)自己的路。只要她還想畫,我就很欣慰;只要她還在畫,她就會有進步。
上不上繪畫班,標準其實很簡單:孩子喜歡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