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都應該曾遇過這樣的事情:親戚或朋友帶孩子來自己家,看上了自家孩子的東西,一時不知道怎么辦;或者自家孩子想要別人家孩子的東西,不知道該不該接受。
尤其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這種情況更是常常發(fā)生。
這件事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家長的做法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的行為與思考產生影響。
那么,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做呢?首先有以下幾點。
讓孩子自己做主
在別人家的孩子想要自家孩子的物品時,父母不要沒問孩子的意見就自作主張。大人往往會顧及到人情關系,而在孩子眼里,他的物品就是他的。成年人之間的交情,不能用孩子的物品買單。
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要學會詢問孩子的意見,問問孩子是否愿意把自己的物品贈予他人。
如果孩子愿意,便可以進行贈送。
如果孩子不愿意,家長千萬不能強制贈送給別人或者認為孩子不懂得分享。
畢竟,孩子才是ta物品真正的主人。
讓孩子理清觀念
我曾經有個朋友,和我分享了她家孩子的故事。
她的孩子叫毛毛,長得肉嘟嘟的十分可愛。每次帶她去親戚或朋友家,都會被贈予許多玩具和零食。
孩子當然很高興,她作為家長也沒有拒絕。
直到有一次,她又帶毛毛去朋友家,這次沒有被贈送玩具和零食,毛毛卻主動問:“這次怎么沒有玩具和零食呀?”
在別人給自家孩子贈送物品的時候,并不是不可以接受,而是要在接受后,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及時說謝謝。
并且要讓孩子認識到,別人愿意分享時可以接受,別人不愿意分享也是正常的。
否則,若是孩子把被贈予當作一種常態(tài),逐漸變成不懂感恩、不思進取的人,這時家長再糾正孩子的觀念,已經為時已晚!
讓孩子學會分享
你情我愿,不是一廂情愿,才是分享的唯一原則。
當兩個孩子都愿意進行分享,這樣才是正確的。孩子不僅能得到新的物品,還能在交換的過程中體會到分享的快樂,提升社交能力。
那么,怎么才能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分享觀念呢?
01
首先,要培養(yǎng)寶寶正確的物權意識。
2-3歲是孩子形成物權意識的重要時期,此時父母的正確引導十分重要。父母要尊重孩子對自己物品的所有權,不能代替孩子做決定。
可以用姓名標簽、個人專用框等物品幫助孩子理解物權的意思。并且給ta足夠的安全感,告訴ta這個東西是ta的,不用擔心失去,這樣孩子自私的想法才會慢慢減弱。
02
其次,要告訴孩子分享的意義。
其實,孩子間的分享帶來的往往不是物質上的好處,更多的是情感價值上的。
家長要告訴孩子,分享可以得到一個新的物品,還可以交到一個新朋友,讓孩子意識到分享不僅僅是自己失去了一個物品,同時自己得到了更多。
此時孩子才會更加愿意分享。
如果家長只是強迫孩子分享,這樣孩子并沒有從分享中收獲到什么,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再分享了。
03
最后,要尊重孩子的決定。
孩子愿意分享,家長要及時支持,孩子不愿意分享,家長千萬不能強迫。
我曾經和幾個朋友去別人家做客,親眼目睹了這一幕:朋友的孩子想要主人家孩子的一個玩具,主人家孩子不愿意給,他的家長生拉硬拽地把玩具搶了過來,完全不顧在一旁哭的淚眼汪汪的孩子。
這種行為,無論是對贈予方的孩子,還是對被贈予方的孩子都會造成非常不良的影響。
被強制搶了玩具的孩子完全沒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只是被單純的掠奪;被送了玩具的孩子會以為只要伸手要,什么東西都能得到,久而久之,會成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的人。
所以,無論孩子做什么決定,家長都要尊重孩子,才能更好的培養(yǎng)出孩子的分享觀念。
不僅僅是分享,其實在許多方面,家長都要學會尊重孩子,逐漸放手。
孩子總會長大,給孩子做主的機會,并讓孩子面對自己的選擇承擔后果和責任,才能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