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歲起,也就是有了強烈的獨立意識之后,寶寶就開始不斷地跟別人比較:是第一名還是最后一名,是贏還是輸,每個游戲都成了一較高下的比賽.尤其在幼兒園的門口,總能聽到寶寶們嘰嘰喳喳地對他們的父母表達自己的進步,爭取得到表揚:“媽媽!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名!”“今天老師夸獎我的被子疊得最整齊。”“爸爸,今天在班上我的積木堆得最高”等。
科學家經過研究得出這樣的結果:3~4歲的時候,寶寶的競爭意識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和他人參照,不斷地更改“參照系數”、評判標準,不斷地用比較來評價別人和自己。寶寶的競爭有時顯得赤裸裸,甚至有點“殘酷”,但是這個年紀的競爭是本能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寶寶在競爭中受益匪淺:學會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能力: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面對壓力:學會自信:學會應付夫敗和成功:學會自我展現等.
寶寶們的競爭標準是奇特的,與成人世界的競爭并不相同:他們會比賽繞著椅子轉圈跑而不頭暈:看誰最快把個冰塊含化了:比誰在手腕上畫的手表更漂亮:看誰濺起的泥漿更多等.這些比賽在父母眼里雖然無用,甚至有點“無聊”,但它們是寶寶成長中的必然。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大約在4歲的時候,寶寶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自我評價,這種評價的依據就是競爭。對于寶寶來說,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括游戲、吃喝拉撒,只有成或敗、贏或輸、領先或者落后的結果。大多數的寶寶都有種什么都要比比、試試的愿望,并為結果或沾沾自喜,或沮喪。競爭中的“常勝將軍”會積累自信,而“敗軍之將“則漸漸變得不夠自信。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給予一定的鼓動,或者予以疏導,告訴寶寶“你雖然在幼兒園跑得慢,但是你的手工做的特別漂亮“。這樣就會使寶寶心理變得平衡起來。事實證明,無論是父母或者寶寶,如果心理不平衡就會缺乏自信和勇氣:同樣,自信和勇氣又來源于較量和競爭,這是個顯而易見的評判標準。
作為父母,應當注意寶寶的興趣變化,根據“先天配備”增加“軟件”支持。寶寶的厭倦和好奇心一樣旺盛,所以也不能信馬由韁,一旦確定了寶寶的長處,要給予一定的強度和壓力,讓寶寶學會持之以恒,在特長的培育中,寶寶可以確立自信。如果禁止寶寶與他人比較,只會影啊寶寶的自我發(fā)展。
只要競爭的動力來自寶寶自身,父母就可聽之任之.不論父母是出于虛榮心還是過分保護心理,禁止自己的寶寶與別人競爭,都是有害的。缺乏斗志的寶寶會面臨很大的問題,有的甚至會用拒絕和逃避來對待挑戰(zhàn)與責任,因為寶寶沒有學會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