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學習有關幼兒園科學領域教育的書籍,對"如何為幼兒提供安全的探究氛圍"頗有感觸。《綱要》科學領域在內容與要求中指出"為幼兒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fā)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劉占蘭老師在《<綱要>解讀》中指出,創(chuàng)設安全的探究氛圍教師要做到:允許幼兒出錯;尋求幼兒的真實意圖和認識水平;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接納孩子們不同的意見、探究方式和發(fā)現;給予幼兒激勵性的評價等等。結合文章我對自己的工作也進行了反思。
一、結合"蚯蚓再生"的事件,思考"允許幼兒出錯"的深層含義。
幼兒的錯誤代表著幼兒當前的認識水平。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直接受到其原有經驗的影響,他們在探究和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合乎成人邏輯的想法和做法,在幼兒已有經驗和認知結構上卻是合理的,是合乎自身邏輯的。面對兒童的錯誤,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我們應表現出接納、包容的態(tài)度。不要急于直接否定、矯正孩子的錯誤。應學會等待幼兒,讓他們在錯誤中學習。教師應保持必要的沉默,學會傾聽、接納和聽取幼兒的解釋,應盡量讓自然結果的反饋,讓客觀事實調整幼兒的認識。
例如:"蚯蚓再生"的案例。
戶外活動時,我和孩子們發(fā)現花壇里有一條受傷的蚯蚓。它的身子斷成了三截。孩子們邊看邊問我:"老師,蚯蚓會死嗎?"我說:"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強,如果它斷成兩截,放回土中后,過幾天長成兩條完整的蚯蚓……"不等我說完,中中搶著說:"奧,知道了。要是斷成三截,就能長成三條蚯蚓來。""對,對!"他的話引來了孩子們的一致贊同。面對孩子們的錯誤認識,我沒有馬上告訴他們正確答案。而是有意識的引導幼兒在實踐中形成正確的認識。于是,我說:"我真想親眼看著小蚯蚓長好。"在我的啟發(fā)下,強強說:"把小蚯蚓養(yǎng)起來,放到自然角中就能看到了。"他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我們找來透明的瓶子,里面裝上泥土,給小蚯蚓安了一個臨時的"家"。以后的幾天,孩子們都密切觀察蚯蚓的變化。孩子們發(fā)現有頭和有尾的蚯蚓身體漸漸長好了,而中間的一段卻沒有任何變化。孩子們?yōu)樽约旱男掳l(fā)現興奮不已。他們將自己的新認識告訴我:"蚯蚓再生必須有頭和尾,只有中間一段是不能再生和存活的。"小蚯蚓長好了,我們一起將它們送回了花壇里。
通過這件事,我更充分地認識到,教師直接肯定、糾正孩子的對錯和不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將會使他們覺得"真理"只存在于教師的頭腦中,從而造成對教師的依賴和迎合。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只有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學會等待幼兒,讓幼兒在錯誤中學習,才能使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得新的經驗,逐漸養(yǎng)成尊重客觀事實,依據事實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和品質。
二、結合"萬花筒的秘密"的案例,反思"尋求幼兒真實意圖和認識水平"的意義。
幼兒是勇于實踐的探索著,總是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動機去探究周圍世界。這正是加以積極引導并進行科學教育的良好時機。我們要抓住這一時機為幼兒創(chuàng)設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當幼兒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時,當他們的行為表現看來有點破壞性時,教師不要給予批評或制止,更不要輕易地給孩子以道德上的消極定論,要耐心的觀察和傾聽、真誠詢問和了解,以尋求幼兒真是的動機和意圖。例如:"萬花筒的秘密"案例科學區(qū)活動時,我發(fā)現毛毛正起勁的拆著嶄新的萬花筒。于是,疑惑的問道:"毛毛,萬花筒怎么變樣了?"毛毛回答:"萬花筒里有好多漂亮的花,它們是從哪來的?"我明白了,孩子拆萬花筒是想知道萬花筒里的圖案是怎樣產生的。拉過毛毛的手,我說:"這個問題太有趣了,我們來一起弄清楚吧!"我將萬花筒的鏡片用透明膠粘好,放在碎紙片的前面。用鼓勵的語氣對他說:"將連在一起的鏡片慢慢的打開或關上,看看怎樣照出更多的碎紙片?毛毛,來試一試!你就會發(fā)現萬花筒的秘密了!"毛毛很感興趣的將鏡片反復打開、合攏。漸漸的發(fā)現了:"小鏡片圍在一起時照出的碎紙片最多,轉動圍在一起的鏡片會看到無數的小花。"我們始終一起游戲,共同分享發(fā)現的快樂。
發(fā)現了萬花筒的秘密,我對毛毛提出了新的問題:"你能把玩具重新拼好嗎?"他用力地點點頭,開始了對拆散的玩具重新組裝的探索活動。
分析與反思:
毛毛今年6歲,是一名思維活躍、喜歡探索新鮮事物的幼兒。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好學、好問,求知欲望強的心理特點,常常喜歡拆卸玩具探個究竟。因此,教師不能簡單的將毛毛"拆萬花筒"界定為破壞行為,應在了解原因后,給予適當的指導。
教育策略:
1、滿足幼兒需求,使幼兒樂于進行探索活動。
教師始終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tài)度支持毛毛的探索活動,并運用耐心傾聽、細心觀察、真誠詢問等方法努力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教師巧妙地借助問題"萬花筒怎么變樣了?"來尋求孩子的真實意圖,精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當了解孩子的需求時,又用激勵性的語言:"這個問題太有趣了,我們來一起弄清楚吧!"鼓勵幼兒繼續(x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