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chǔ)和動力,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而古詩教學是培養(yǎng)孩子們想象力的有途徑之一。
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shù)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倍受人們的喜愛,它的語言精練、抽象、含蓄,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所以在進行古詩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調(diào)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啟發(fā)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讓他們進一步理解古詩的內(nèi)涵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孩子們學習古詩《所見》時就是這樣做的,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介紹詩人的寫作背景,激發(fā)孩子們學習的好奇心,從而引起孩子們學習這首古詩的興趣。我是這樣介紹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袁枚的人,有一天,他出去散步的時候看見了這樣一件事情,我們一起來看看。”聽我這么一說,孩子們的情緒一下子都被調(diào)動起來了,于是我出示了一張“牧童騎黃牛”的圖片,引導孩子們觀察,讓他們通過看、說來感受詩人看到這些景物時快樂的心情。接著,我又說:“袁枚把看到的這件事情寫成了一首有名的古詩,名字叫“所見”,“所見”就是所看見的意思。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知道了古詩的名字和詩人的名字。接著是按照學習古詩的步驟;讓孩子們理解每一句古詩的意思。在教這首古詩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發(fā)散點。
學習第一句古詩:“牧童騎黃牛”。在引導孩子們看圖理解了詩句的意思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牧童騎在黃牛背上,他在干什么呢?”并引導孩子們觀察牧童的嘴巴。有的小朋友說:“小牧童在和黃牛說話呢,他想讓黃牛走快點,”還有的小朋友說:“他騎在黃牛背上心里一定很高興,他在唱歌呢……”等等。孩子們的想象是豐富多樣的而且都很合理。
學習第二句:“歌聲震林樾”。通過觀察圖片和老師的引導,孩子們理解了歌聲震林樾就是歌聲在樹林上空回蕩,有一個小朋友還對我說:“老師,我知道因為牧童在樹林里,所以他的歌聲會飄到樹的上面。”從他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們的想象是直觀的。
接著,我又出示了第二張圖片讓孩子們觀察,孩子們都發(fā)現(xiàn)騎在黃牛背上的小牧童抿起了嘴巴。于是,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牧童為什么不唱歌了呢?”讓孩子們想象,高佳慧小朋友說:“因為他唱的歌太響了、太吵了,所以他不想唱了。”徐陽小朋友說:“一定是小牧童的嗓子唱疼了,所以他才不唱了。”張薈齊小朋友說:“小牧童怕被別人聽到他的歌聲,覺得太吵了,怕被人罵,所以他才不唱歌了…….”等等。此時的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了。聽了孩子們不同的見解,我忙說,剛才大家都很會動腦筋,想的都非常好。“那小牧童到底為什么不唱歌呢?請小朋友們看,”說完,我馬上出示了“蟬”的小圖片,并貼到了第二張圖片中的樹上,孩子們一下子明白了——原來牧童看到了樹上的蟬,他想去捉蟬,所以才不唱歌了,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通過觀察、想象理解了第三、第四句古詩:“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最后,我話鋒一轉(zhuǎn),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牧童去捉蟬了,他捉到蟬了嗎?”把孩子們帶入了詩的意境中,陶可欣小朋友說:“牧童一定沒有捉到蟬,因為蟬看到了人會飛走的。”陳肯小朋友不同意她的觀點,他說:“我覺得牧童是捉到蟬了,因為他去捉的時候,嘴巴抿的緊緊的,動作很輕,蟬不會發(fā)現(xiàn)的。”孩子們都爭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樣一來不僅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想象了,也發(fā)展了他們的語言表述能力,更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續(xù)編打下了基礎(chǔ)。于是我便提出了續(xù)編古詩的要求:“用象古詩一樣的五個字的句子來說一說牧童有沒有捉到蟬,如果捉到了,他會怎么想、怎么做呢?如果沒捉到,他又會怎么想、怎么做呢?你們先想一想,想好了就來說給大家聽,老師幫你們把編好的句子寫在黑板上的白紙上。”我的這些話,激起了孩子們續(xù)編古詩的欲望和熱情。孩子們續(xù)編的古詩盡管從嚴格的意義上說還不能被稱為古詩,但這卻是孩子們動腦筋、發(fā)揮想象后的真實本領(lǐng)。連我們班平時課上最不愛動腦筋的陶羽佳小朋友,也編出了這樣兩句:“蟬兒飛走了,牧童哇哇哭。”余成程小朋友編出了四句:“蟬兒捉到了,牧童真高興。蟬兒想媽媽,馬上放了它。”其他小朋友也編出了:“蟬兒沒捉到,氣得直跺腳。”“蟬兒捉到了,臉上笑瞇瞇。”等等。最后,在孩子們熟悉的曲子“辦家家”伴奏下,我和孩子們一起將古詩和續(xù)編的句子唱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