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話叫"從小一看,到老一半",意思是說一個成人的發(fā)展水平與小時候觀察的結果相差只有一半。事實當然并非真的如此,但幼兒階段良好個性習慣的培養(yǎng)卻是非常重要的,有科學研究證明,良好的個性習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作順利、事業(yè)成功的重要保證。《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也明確提出要求,"幼兒園應在各項活動的過程中,根據幼兒不同的心理發(fā)展水平,注重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促進幼兒的能力和個性的全面發(fā)展"。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無論是對民間俗語所表達意思的理解,還是對國家幼兒教育意志的落實,我們幼教工作者都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在幼兒園階段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個性習慣?筆者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一、幼兒個性習慣的現狀當下,我們幼兒的個性習慣喜憂參半,一方面不少家長日益重視自己孩子的個性習慣培養(yǎng),特別是高素質的家長往往能站在比較高的高度,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提出嚴格且科學的要求,因此我們看到不少小朋友到園后能對值班的阿姨彬彬有禮,對老師能來時問好、回時再見,對其他小朋友也是充滿愛心,別人有困難時能報告老師,還能給予一定的幫助……;另一方面,由于獨生子女的現實,幼兒的個性習慣培養(yǎng)不僅受到父母的影響,也受到爺爺奶奶的影響,而這種隔代的愛往往容易演變?yōu)槟鐞,從而讓幼兒養(yǎng)成一些不良的個性習慣,比如說有的幼兒獨立能力差,離開家人就顯得唯唯諾諾、膽小怕事;有的幼兒缺乏自尊,容易出現自卑現象;還有的幼兒的破壞性特別強,喜歡破壞教室的布置或其他小朋友的物品,甚至還有的幼兒具有攻擊性行為,經常欺負別的小朋友……根據我們的觀察,這些喜憂參半的現象在今天的幼兒園中還呈上升趨勢,也就說我們發(fā)現個性習慣較好的小朋友表現得越來越好,而那些個性習慣較差的好朋友的表現也越來越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二、我們的分析與思考今天的幼兒為什么會如此明顯地出現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幼兒好的個性習慣對社會是有益的,我們在教學中只需要精心培育就行,而對于不良的個性習慣則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經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為形成幼兒不良個性習慣至少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社會大因素的影響,由于我們的社會至今仍然處于轉型期,成人社會原先很多良好的習慣在經濟大潮的持續(xù)沖擊下,呈現出一定的下滑趨勢。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作為社會組成的家庭--尤其是有幼兒的家庭在子女教育思路上體現出一定的異化,"吃虧是福"、"好人有好報"等樸素理念不再被家庭所堅持,取而代之的是"個人利益至上"、"與人交往中不能吃虧"等思想的家庭教育日益普遍。
另一方面,由于上文提到的今天的家庭已經不再追求多生孩子,只生一個孩子的觀念已經得到諸多父母的認同,由于對子女的愛不再因為多個孩子而分散,因此在教育孩子時難免自覺不自覺地有一種遷就的思想。這就會在無形中讓幼兒形成以個人中心、自私狹隘的性格。特別要注意的是,這種現狀很多一部分其實并非父母的主觀愿望所致,而是人性使然。
當然,除了這些原因之外,由于家庭個體的不同,家庭的生活現狀不同,幼兒受遺傳因素影響等等,都會對幼兒造成一些消極的影響。
三、我們的措施與效果針對以上現象,本著為孩子的未來著想、為社會發(fā)展考慮的樸素想法,我們進行了一些努力。
首先,我們通過家長會實現園校互動,來了解家長的思想動態(tài),進而將家長的思想統(tǒng)一到幼兒園的教育思想上來。比如說,我們通過家長會的方式,向全體家長傳遞我們幼兒園的教育主張,在家長會上我們列舉社會發(fā)展中的善與惡兩方面的例子來激起家長的共鳴,然后讓家長設身處地地思考:假如在這些事例中的當事者是自己,又希望社會對自己有什么樣的行為?再往遠處想一想,如果今天我們傳遞給孩子的,是一些消極的甚至是與人為惡的思想,那將來我們的孩子對其他人會有什么樣的行為?在孝敬父母方面又會有什么樣的行為?通過對些問題的思考,絕大多數家長往往有所觸動,會有積極的變化。
其次,我們通過博客、qq等方式實現園校、班;印τ谟行┘议L,一般的語言交流并不能使之改變原有的觀念,因此我們及時將幼兒園的教育思想通過博客或qq與家長單獨交流,這樣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最關鍵的是,我們還是在幼兒身上下功夫,對于個性習慣不良的幼兒,我們讓他在大環(huán)境中感受為善的美好與做錯的后果。例如,對于個性習慣好的幼兒在做對了事情之后,我們組織園級或班級活動,表揚他們所做的事情,這樣會形成一種積極的輿論導向,而幼兒天生具有向善的天性,這樣會對幼兒產生一種向善的內驅力,從而促進良好個性習慣的培養(yǎng);對于個性習慣不好的幼兒在做錯了事情之后,我們不急著批評,而是讓他感受別人的想法,尤其是在這些幼兒受到另一些個性習慣不好的幼兒的欺負的時候,我們讓他體驗自己欺負別人時別人的感受,在這種感受當中教育他應該怎樣對待自己身邊的人。在此基礎上,為了鞏固成果,我們還布置這些幼兒將自己的經歷回去講給父母或爺爺奶奶聽,我們老師也與家長及時交流溝通,從而形成多股力量,以使這些幼兒及早養(yǎng)成更為良好的個性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