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工作十余年來,在教育教學中常常會碰到這類情況:一部分孩子總是積極踴躍的舉手發(fā)言,另一部分孩子卻從不舉手。我們往往會叫舉手的孩子發(fā)言,而很少讓不舉手的孩子回答,無形中導致了這些孩子更加膽小、不愿思考、甚至游離于教學活動之外,這樣就形成了"愛舉手的孩子更加踴躍,不舉手的孩子總是沉默"的兩極格局。
關鍵詞:回答問題、對待、舉手、孩子正文:
平時在和家長的交流中,發(fā)現大家都比較關心一個問題--上課舉手發(fā)言。"我的孩子喜不喜歡舉手發(fā)言?不愛舉手發(fā)言,怎么辦?"這是孩子從小到大,在校學習過程中一直需要面對的情況,作為家長和老師的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這個問題呢?
如今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社會繁榮、家里生活條件優(yōu)越,家長帶孩子接觸的事物多,孩子們見多識廣,思維活躍、語言豐富,性格開朗,敢說敢做?墒,在課堂上孩子們的表現卻不盡人意,每當老師提問的時候,舉手的就那部分孩子,其余的孩子似乎沒有養(yǎng)成舉手發(fā)言的習慣,孩子不愛舉手發(fā)言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對待?偟脑瓌t是絕不能忽視這些孩子,要經常為他們創(chuàng)造適當的鍛煉機會,并盡量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回答,同時給予鼓勵,慢慢培養(yǎng)他們舉手發(fā)言的好習慣。
一、因膽小而不敢舉手回答問題有的孩子是由于膽小不敢舉手答問。對這類孩子,教師平時應注意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盡量設計有關的問題讓他回答,還可以讓他在輕松的氣氛下坐著發(fā)言。教師要盡可能對他的回答給予肯定,也可以提議小朋友為他鼓掌、喝彩,這樣他就會深深地感受到老師和小朋友對他的信任和肯定,逐步樹立起自信心,慢慢養(yǎng)成大膽舉手發(fā)言的好習慣。列:我班幼兒琪珺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上課也專心,但是就是從不舉手回答問題,最初我試著請她回答,她顯得很不好意思,坐著不起來,我對她說:"沒關系,你坐著說吧。"并發(fā)動孩子們給她鼓勵的掌聲,在老師和同伴們的期待中琪珺小聲的回答了問題。在她回答完后,我對孩子們說:"琪珺回答得好不好?""好"大家一口同聲地說。我們再一次的表揚了她并及時送上了小禮物以示鼓勵。經過這樣反復多次的重復,現在琪珺小朋友能大膽的站起來回答問題了,盡管聲音還不是很大,但是我們期待有一天她能做到主動大聲的回答問題的。
二、不愛思考而不舉手發(fā)言有的孩子是因為不愛思考而不舉手發(fā)言。對這類孩子,教師應主動叫他回答問題,但由于這類孩子事先沒有想好答案,因此教師應注意逐步引導他答問,如:將大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引導他逐步切入問題,直到回答正確為止。經過幾次這樣的鍛煉,這類孩子就會意識到只要動腦筋、多思考就能回答出問題,從而慢慢養(yǎng)成愛思考、主動舉手發(fā)言的習慣。班級中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恒恒是中班時從外省轉入我班的,在他完全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后,我試著讓他回答問題,可每次他都不說話,無論老師怎樣引導他就是不說,有一次我都有些不耐煩了,便問他:"你究竟知道不知道,你說句話嘛?"沒想到他怒氣沖沖地說:"我就是不知道嘛?你干嘛老問我?"這個事列給我的啟示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老師要在對孩子充分的了解之后,才有更有效的方法組織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實施教學。
三、思維不敏捷而不舉手發(fā)言還有的孩子是因為思維不敏捷而不舉手發(fā)言。對這類孩子,教師的提問應盡量簡單些,如提一些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的問題。當然,教師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地引導他們回答問題,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為以后能舉手答問做好準備。
四、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有的家長對孩子在園學到什么內容不聞不問,導致孩子對上課舉手發(fā)言不在意;有的家長對孩子是否在上課時舉手的問題過于關注,造成孩子一定的心理負擔。我們不要走兩個極端,要把握好這個度。當孩子回到家里,我們要營造輕松的氣氛,引導孩子說說幼兒園里的事情。要注意提問的方法和技巧。這類問題不要問,比如:"今天老師上了什么課?"--問題太籠統(tǒng),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今天舉了幾次手?"--問題太空洞,孩子可能會隨便回答?梢杂煤⒆痈信d趣的方式來問,比如:"你來做小老師,爸爸媽媽來做小朋友,你來教我們本領!"--孩子善于模仿,愿意學老師的言和行,這樣能激發(fā)孩子回憶的興趣。
此外用孩子快樂的內容來問,比如"今天,你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戲?"或者"你和好朋友有什么開心的事情,說給我們聽聽?"--孩子容易記住并樂于表達開心的事情,同時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生活的快樂,喜歡上幼兒園,培養(yǎng)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當然,孩子不舉手發(fā)言還有其它原因,我們教師應作具體的分析,采取適當的方式為他們創(chuàng)造發(fā)言的機會,并注重引導、培養(yǎng)。只要教師重視他們,家園多聯系、多合作,用平和的心態(tài)去看待問題、學會等待,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我相信每個孩子都能養(yǎng)成主動舉手答問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