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工活動中,孩子們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老師在幼兒制作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孩子的操作情況,及時抓住孩子們出現(xiàn)的問題,針對孩子們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幫助,這里的幫助不是替代,而是一種支持,是一種“腳手架“的作用,使孩子們通過這個“腳手架”慢慢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幼兒獲得成功感。
在這學期中,我在幼兒操作活動中如何支持幼兒作了一些嘗試,下面結合實例來談談這方面的粗淺做法。
一:時間和空間上的支持。
當幼兒在制作時,老師最好不要打擾,這在時間和空間上給予幼兒無聲的支持。
實錄:這天是第二天來“陶吧”活動,孩子們聽說又要到“陶吧”活動,孩子們的臉上都蕩漾著快樂的笑容看得出孩子們非常喜歡這個活動。
他們專注地儼然象一個個小小的“陶藝師”,真在為雕塑一件珍貴的工藝品,從那一雙雙專注的眼神中讓你讀懂什么是真正的在創(chuàng)造,看看他們在做些什么呢?只見瞿雪雷小朋友捏了一個上頭方下面方的東西,什么呢?他說是一座山,對,經他這么一說,還真象,我又問:“山上有什么?”“我知道山上有樹,但我不想捏樹,我想捏幾個山峰,因為我看見山峰高高低低的很好看,我想把它捏出來。”“好呀!你平時觀察地真仔細,把你看到的捏出來吧!”我鼓勵他說。蔡少飛就座在瞿雪雷的旁邊,這孩子平時不太進美工區(qū),平時對美工活動不太感興趣,所以美工區(qū)他的作品也很少。我今天也特意觀察了他,他一開始也拿泥捏了跟瞿雪雷一樣的東西,他在捏山峰時特小心,先把泥放在手心搓,但搓得很長、很細,看看不太象就把泥捏成一團,重新開始捏,但發(fā)現(xiàn)很直,這時發(fā)現(xiàn)他用食指和中指小心地向中間捏,呀,有點象山峰了,他臉上落出了一絲笑容,他又在泥上來回地捏著,只見他越做越有趣,越做越投入,后來用同樣的方法做了第二個山峰,這個山峰明顯用的時間比第一個山峰少。
二:動作上的支持:在幼兒反復嘗試不能成功時,教師如果不再給予指導,孩子就會失去制作的信心而放棄,著時教師就要即時介入進行指導。
實錄:在美工區(qū)的看圖折紙中,每天會引來許多孩子,這天胥冰清小朋友也拿來了正方形的紙,看了一會圖示,就坐到離圖示不遠的桌子旁開始認真折起來,剛折了兩部,就停了下來,拿著紙對我說:“好難,我不會折了。”我提醒她說:“你不仔細看圖,怎么會呢?換了我也不會呀。”她聽了我的提示,似乎明白了什么,拿著紙又回到了圖示旁。其實她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而且很有悟性。只見她來到圖示旁,用手指著圖示一步步看著,在張貼圖示的窗臺上認真折起來,但折了兩步又不會折了,拿著紙,翹著嘴對我說:“我不會折,真的不會折。”我看著她的樣子,聽著她的口氣,感覺她有點要打退堂鼓了,所以光鼓勵不指導她是不行了。我就問她哪里遇到困難了?她馬上指著第四步,原來和胡陳超小朋友碰到了一樣的問題。我就與她一起分析起折法來,先讓她找虛線,看看虛線從什么地方開始,到什么地方結束,再找箭頭,箭頭朝向哪個方向、、、、、、與她分析了幾步,慢慢發(fā)現(xiàn)她的臉上落出了笑,快樂地對我說:“老師,我知道怎么折了。“你真聰明,好,那你去把它慢慢完成吧。”我說。她拿著紙回到座位開始慢慢折起來,這次明顯慢多了,折一步看看圖,對照著是否折對,看著她那專注、認真、投入的神情,真為她那自主學習而鼓掌。不一會兒,她拿著已經折好的百合花好象是歡呼地對我說:“哇!我折好了!我會折了!”瞇起了小眼睛,我向她翹起了大拇指。
三:語言上的支持:
實錄:在玩泥工活動時,看見孩子捏了一根粗粗的、彎彎曲曲的柱子,上面還生出幾根長長短短,有粗有細的小柱子,是什么呀?我忙問這個作品的作者胡陳超,“老師,你怎么沒看出來,這是我捏的一棵樹呀!”聽他這么一說,真的,越看越象,好象還是一棵很粗壯的樹呢!我又問:“這棵樹,怎么光禿禿的,生病了嗎?”胡陳超說:“不,還要裝上葉子呢!我還沒做好呢。”小家伙反應正靈活。我覺得,在孩子活動中,老師向孩子提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很重要,這樣能打開孩子的思路,也能引發(fā)孩子進一步的思考。胡陳超小朋友開始用泥又捏起葉子來,只見他把泥分成大大小小的一塊狀,捏成了橢圓形狀,然后捏在樹枝上,一會兒,一棵枝繁葉茂的樹展示在眼前。過了幾分鐘再來看這棵樹時,發(fā)現(xiàn)在一根小樹枝上多了一個鳥窩,這樣給樹增添了不少生機,我以為是胡陳超捏上去的,真想夸獎他一番,旁邊的查英杰說:“這鳥窩是我做的。”一邊說一邊指著樹跟我介紹自己還捏了什么,哦,原來這兩小子在合作玩呢!看來,孩子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已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