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說,一定要注意讓孩子在上小學前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識,像穿衣服、系鞋帶,洗臉、漱口個人衛(wèi)生的處理,掃掃地、擦擦桌子等,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手忙腳亂、丟三落四,但是家長要有耐心,可以在旁邊多加指點,但是不能代勞。
另外對小學和幼兒園不同的生活習慣要提前告知孩子,比如,現(xiàn)在很多小學生中午是托管在學校的,午餐在學校吃不要偏食、挑食;課間不要光忙著玩,要注意上廁所,因為上課后不能和幼兒園一樣可以隨時上廁所,需要舉手告訴老師的。
家長還要有目的的讓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收拾自己的學具,整理書包。比如周末帶孩子出門,可讓孩子自己背一小包,將自己的小物品裝進去,回家后檢查有沒有把東西落在外面等。
大部分孩子都比較好動,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從現(xiàn)在開始,家長可以每天抽出半小時,和孩子一起做一些閱讀、畫畫或者其他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但是要求他在一段時間內(nèi)不開小差,專注地做好手頭的事。一開始也許孩子只能堅持10分鐘、15分鐘,時間長了,慢慢地孩子就會越來越“坐得住”。
到了小學認識的同學會越來越多,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訓練孩子參加更多的集體活動,學會和更多的人相處,比如在假期中,父母可以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孩子和社區(qū)同齡的孩子多交流,在玩耍過程中注意秩序和禮貌。
注意什么?
勿將不良情緒傳遞給孩子
陌生的校園、教室、老師和同學,在給孩子帶來新奇的同時,也會給孩子造成情緒上的焦慮與不安。
上小學前,孩子會有長大的自豪感,對小學、新的生活充滿了向往和期待,這時,父母的情緒應該和孩子保持同步,而不該將過多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比如有些父母在聊天時,無意會說“這么個小不點要上學了,書包咋能背得動”,“這么好動,上課45分鐘如何坐得住”等等,孩子本來還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問題,但父母這種心理暗示會讓孩子產(chǎn)生壓力和負擔。
有些家長可能會過度擔心,向孩子傳遞一些負面的信息,比如說“小學的功課會很難”,“你就要去受苦了”或者“就要被收進籠子了”等等。如果讓孩子處在這樣的情緒、氛圍中,很可能還沒邁入小學校門,就已經(jīng)對即將到來的學習生活感到恐懼或厭倦了。對此,李艷建議,家長要多向孩子傳遞一些正面的東西,比如“你會學到更多的本領”,“你會交到更多的朋友”,“你長大了,就要成為一個小學生了”等等,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這種積極面對的心態(tài),不僅有助于孩子適應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對于他以后面對人生的更多狀況,都是有利的。
讓孩子遠離電視的妙招
孩子長時間“泡”在電視機前,不僅會搞壞眼睛,對體能、智力、腦力與性情也有影響。
美國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一天最少在電視機前待上2小時,周末更多。臺灣的現(xiàn)象也相同,政大傳播學院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從放學到晚上十點,家庭開機時間平均是3小時20分鐘,兒童每天看2小時電視,周末更高達5小時。
一、孩子看電視不宜時間過長
孩子看電視時間過長所造成的傷害與影響,相關研究層出不窮。例如,容易過胖、變笨變傻、懶散被動、注意力降低、扼殺想象力。因為電視強烈的聲光畫面,讓孩子的腦部只維持在原始區(qū)域運作,無法刺激他們思考區(qū)域的發(fā)展。
看太多電視也會增加孩子的霸凌行為,因為他們從四方型的銀幕看到太多的言語暴力與攻擊行為。
因此,美國小兒科醫(yī)學會建議,別讓兩歲以下的小孩看電視,至于大小孩,建議只看優(yōu)質(zhì)節(jié)目,且一天不超過兩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