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發(fā)現用手把漏斗的孔堵住就可以了,于是玩得津津有味,一直樂死不疲地跑來跑去。另一個中國孩子也在那兒玩,他媽媽就看不過去了,說這還不簡單,告訴你吧,就這樣(她用手把漏斗孔堵住了)。孩子玩了兩下,便說:媽媽咱們走吧,我不玩了。想想看,在這個過程中究竟哪個孩子遇到了的挫折?
劉童:那個中國孩子的家長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權利,剝奪了孩子成長過程中能夠讓他快樂的那些細節(jié)。而且,媽媽的強行闖入,讓孩子有一種嚴重的挫敗感。和成人的現成經驗相比,他覺得自己是愚鈍的,他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這時候,他需要用更大的勇氣去面對媽媽一手制造出來的心理上的劃痕。其實,對于外國小孩來講,那不一定是什么挫折,他只是在屬于自己的世界里,很正常地做一件事情,自由而快樂地體味著自己的聰明智慧和戰(zhàn)勝困難的力量。
徐凡:面對小的挫折,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找到解決方法,這個過程給孩子帶來的是自信,也給孩子帶來繼續(xù)探索的動力。但是如果我們不給孩子這種機會,孩子每次都體驗到自己無能,便會失去對新事物探索的興趣。
家長僅僅是旁觀者?
李曉紅:在孩子認識世界、探索世界以及建構自己的世界的過程中,父母應該起什么樣的引導作用,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時候,我們試圖把自己認為最行之有效的、現成的經驗灌輸給孩子,但是,對于孩子來講,這可能是無效的。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是我們的一大進步。但是,我們往往又走向了另外一面:為孩子提供安全保護,但是不能給予他心理上的支持。
苗新穎: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他一轉身,就看到一個成人可以幫助他,那么這個孩子就有克服困難的勇氣,而且他會產生很多心理能量。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你再試試!你要自己來!別人都能自己做,你為什么不能?!因為我們覺得他自己可以解決,甚至感覺他就是在耍賴。但是,幾次以后,他就煩了。實際上,這種方法也有一點偏頗:我們希望培養(yǎng)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忽視了他心理上的需求。他需要的不一定是現成的方法,而是一種心理上的幫助和支持。他太需要我們關注他了!可能有時候我們幫他一下,或者什么都不說,但是,在這種不起眼的交流中,孩子會知道爸爸媽媽是贊許還是批評。從而能夠建立一種特別融洽的關系。他會自然而然地學會一種對待困難的方式,而且特別有信心。知道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爸爸媽媽一定會幫我。
侯林毅:孩子們需要心理上的支持,而這種支持來自于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個洋溢著愛的環(huán)境。前一段時間我看了一本書《上海的金枝玉葉》,寫的是一位在很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女士在文革當中遭到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她依然高雅而樂觀地面對生活。她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品質?我想是因為她有一個特別幸福的童年。在她童年的經歷中,父母對她關注和疼愛給她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憶,也給了她在極度困苦的情況下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人有向往才會樂觀。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給他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這種幸福不是物質上的無條件滿足,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支持和關愛。一個疼愛你的人、一個牽掛你的人,可能就是你面對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原動力。
劉童:在孩子遇到挫折時,你要讓他知道,你是愛他的。假如他自己扛不過去的話,你一定會伸出雙手幫助他的。
徐凡: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成人到底扮演一個什么角色?是不是每當遇到挫折你就幫他?我認為,還是要先看看他有沒有能力應付這個挫折,如果他有這個能力的話,就讓他自己去發(fā)現自己的能力去應付。但如果挫折太大了,他扛不過去了,我們要給他一種支持,不能讓這個挫折在他心里留下太大的陰影。我們所說的挫折教育,實際上是在生活中,讓孩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