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養(yǎng)成是需要技能的,而技能必然包含一系列指標與規(guī)范的和諧混成。因此,我希望能將習慣培養(yǎng)細化到驚人的程度。也就是說,不同年齡的孩子需要養(yǎng)成哪些良好習慣?培養(yǎng)這些習慣應采取哪些具體步驟?應達到什么樣的規(guī)范標準?都應當通過研究實踐總結出來。當然,這是對研究者的要求。對于父母與教師來說,只需要針對自己的孩子的情況,確立培養(yǎng)目標及方法即可。
問題在于,在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中,我們到底追求什么?怎樣才能從根本上培養(yǎng)出良好的習慣?
譬如,有人提出微笑服務時,要求服務者露出八顆牙齒。大家可以對著鏡子試一下,露出八顆牙齒時的笑容確實是燦爛的。應當說,這一要求是有依據的,但是,稍有社會經驗的人也非常明白,露出八顆牙齒的笑容未必發(fā)自真心,假笑、干笑、傻笑、狂笑等等,都可以露出八顆牙齒,這是人們所需要的嗎?
由此,我覺得,習慣培養(yǎng)應當人格化而不能單純的技能化。說具體一些,就是在習慣培養(yǎng)過程中,應當以健康人格為核心目標,注意觀念與情感的培養(yǎng),使孩子對每一個好習慣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從而曉之信之踐之。
我曾倡導培養(yǎng)小學生的10個好習慣:
A、說了就要做;
B、耐心聽別人講話;
C、按規(guī)則行動;
D、時刻記住自己的責任;
E、節(jié)約每一分錢;
F、天天鍛煉身體;
G、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
H、及時感謝別人的幫助;
I、做事有計劃;
J、干干凈凈迎接每一天。
舉“耐心聽別人講話”為例,如果將其培養(yǎng)成技能化的習慣,可以視此為命令或鐵的紀律,一旦違反將受重罰?梢韵嘈牛耸强赡苓@樣養(yǎng)成習慣的。如果按人格化的習慣培養(yǎng)的要求,則重在培養(yǎng)對別人的理解與尊重,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尊嚴。
可以比較一下,技能化的習慣會使人機械,缺乏內心的認同與熱情;人格化的習慣則可能是自然和諧的,因為已化為理念,內心會認同也會有熱情。簡言之,技能化習慣培育的是機器,而人格化習慣培育的是真正的人。深入思考,我們還會發(fā)現,人格化習慣具有再生性和遷移性。譬如,你習慣了關心和尊重別人,你不但會主動問候,耐心聽別人講話,你還會注意從不把自己的包放到別人家的桌子上妨礙別人等。用你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態(tài)度去對待別人,這就是最重要的具有遷移價值的習慣。
1、關鍵在頭三天,形成在一個月
按照美國科學家的研究,一個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21天。
周士淵先生分析,這21天是個平均數,養(yǎng)成的習慣不一樣,每一個人的認真程度不一樣,刻苦程度不一樣,所用的時間也肯定不一樣。既然這21天是個平均數,那我們用一個月的概念更好記,而且更保險,所以“培養(yǎng)習慣重在一個月,關鍵在頭三天”。同時,周先生還總結出習慣培養(yǎng)的七個秘決,即:
A、真正懂得重要性
B、找出可行性分析
C、統籌安排,逐一擊破
D、關鍵前三天,重在一個月
E、每天前進一點
F、借東風
G、堅持不懈,直到成功。
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的名言,即“習慣仿佛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我想,周先生的分析很有見地。不過,我認為,培養(yǎng)習慣的第一月說“重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