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兒科醫(yī)生曾經說,在他十多年的面診生涯中,孩子只分兩種,一種是活潑主動的,一種是木訥內向的。孩子反映出來的面貌,很多時候能看出背后父母的心血和教育。
一次偶然的機會,搭乘一海歸朋友的順風車,他曾經在國外的幼兒園呆了兩年,對外國的教育還是頗有點心得的。當時車里還有他感冒咳嗽的4歲兒子,一路上,朋友一邊開車,一邊跟孩子說了2句話:
1、檢查一下東西帶齊了沒,包括病歷、醫(yī)?ā⒘沐X。
2、想一想等會要跟醫(yī)生說什么,包括你是什么時候感覺不舒服的,現(xiàn)在哪里難受,什么 癥狀,需要問醫(yī)生什么問題,打好腹稿。
孩子拉開了自己的小書包,按照爸爸的提醒檢查了里面的東西,然后將自己的癥狀和有關情況口頭列了出來,爸爸一邊聽一邊做了補充。
出于好奇,小編跟隨兩父子下車。孩子自己排隊掛號,小編跟孩子的爸爸站在一邊等待,后來進了醫(yī)生診室,孩子坐下后就將自己的情況跟醫(yī)生說明了一遍,稚嫩的童音透著一股認真勁兒。醫(yī)生稍微愣了下,“好聰明的孩子,你幾歲”,她大概覺得這么小的孩子能說會道真的出乎意料。
孩子的口才和膽色都是鍛煉出來的,相比之下,中國孩子看醫(yī)生,大部分時候都是父母跟醫(yī)生說,孩子只是充當陳列品、一言不發(fā)。甚至從沒想過讓孩子自己說,似乎那是一種習慣和潛意識的東西,孩子生病了,跟醫(yī)生溝通是父母的責任。你也是這樣想的嗎?
朋友說,國外的孩子基本上很自立,相比之下,國內的不少孩子膽小內向,兩國孩子之所以天壤之別,僅僅只是父母的觀念不同而已。從孩子出生那刻開始,國外的父母都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于自己的小個體,他們是有情緒、有想法、有行動的獨立人兒,所以國外的父母都習慣于尊重每個孩子,為培養(yǎng)孩子擁有脫離父母的能力而努力,所以孩子能做的,父母絕不幫忙。讓孩子跟醫(yī)生溝通,在國外是見慣不怪的事情。因為對他們來說,生病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有責任讓自己康復,包括看醫(yī)生前的準備和看醫(yī)生的具體過程,而父母只是充當一個協(xié)助者。
當然,這個讓孩子獨自跟醫(yī)生溝通的好點子,國內的父母都可以借鑒,是鍛煉孩子的不錯的好方法。幼兒說,一方面能鍛煉孩子的膽量、語言組織能力、跟外人溝通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和事情的管理能力。多大的孩子可以做呢?大概4,5歲后就可以這樣做了,因為這年齡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不錯的表達能力,如果一開始孩子由于膽怯表達不順利,父母可以適當協(xié)助一下。
除此之外,父母們還可以從日常的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具體包括:
1、鄰居或有人詢問有關孩子的事情,鼓勵孩子自己說,而不是大人幫忙說;
2、嘗試讓孩子拿錢進商店購買小東西,父母在門口等候;
3、出門迷路了,可以讓孩子尋求幫忙和問路;
4、家里來客人了,將客人喝果汁還是開水等招待任務交給孩子;
5、跟小區(qū)或商場保安溝通車輛的擺放都可以交給孩子;
6、將材料費資料費交給老師,可以嘗試讓孩子完成;
7、到游樂場詢問小火車或其他游玩設施的價格或購票;
8、郵遞包裹或信件,讓孩子幫忙讓快遞員收信;
9、讓孩子到菜攤購買小蔥、姜蒜等小菜……
爸媽不要擔憂孩子犯錯,錯誤更能讓孩子長記性,下次會做得更好。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充滿了錯漏百出啊,錯誤能讓孩子學會聰明、變得成熟。就如同籠子里的一只小老鼠,歷盡幾天的饑餓和多次碰壁后,就能輕而易舉找到拋進食物的按鈕,動物尚且如此,孩子的大腦成長會更快,從錯誤中得到的智慧將比從沒犯錯的孩子收獲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