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術(shù)老師發(fā)現(xiàn)孩子們把魚兒畫到了天上,就告訴孩子們:“畫畫先要畫一條地平線”。我兒子在一個小時內(nèi)畫了十幾張畫,每張畫上都有一條橫線。一個小孩子理解什么叫地平線嗎?成人用自己的經(jīng)驗逼孩子,用各種方法暗示孩子 ,就算我們說的都對,又能怎樣?兒童認識世界的經(jīng)驗成人不能替代。
當孩子的心理和意志具備了發(fā)展的內(nèi)在條件時,就有了追求獨立的沖動。而家長通常是怎樣做的呢?比如說,一個孩子,一個一歲多的孩子,他要自己用勺子吃飯。舀上舀不上他都要自己舀,結(jié)果弄得滿桌狼藉,這個時候他在學習獨立,學習吃飯這個獨立的能力。但是大多數(shù)父母在這個時候最喜歡做的是:喂!很簡單,喂了以后衣服和桌子上都不會弄臟,這個行為就剝奪了兒童獨立的權(quán)利。
我想起那次在北京坐公共汽車碰到的小女孩。小女孩兩歲多,要紅薯,她媽媽買了一個烤紅薯。上了車,媽媽坐在那兒剝紅薯皮,小女孩著急地嚷嚷著:“我來剝,我來剝……”她媽媽說,“你剝不衛(wèi)生,吃了會生病的。”小女孩急迫地說:“我要剝嘛!我就要剝嘛!”她媽媽嚴厲地說:“不行!”女孩滿臉的乞求、痛苦、尷尬,最后紅薯剝完了,她媽媽說:“好了,吃吧!再急也要講衛(wèi)生。”女孩說:“我不吃。”她媽媽說:“什么?!花了錢,費了這么大的事,不吃啦?這不是折騰人嗎?……”
那小女孩要的是剝紅薯皮的動作、剝紅薯皮的過程、剝紅薯皮的經(jīng)驗和感覺。這是她的內(nèi)心需要,是她的心智發(fā)展的需要。到底這經(jīng)驗有什么作用?沒人能知道。那可能正是成就一個偉大科學家、政治家或其他什么人物的重要一環(huán)。這不是成人所能洞悉的。
但是成人應該有愛!什么是愛,是一種巨大的寬容和理解,有了愛,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給孩子發(fā)展的基本權(quán)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讓孩子經(jīng)自由走向獨立。
很多孩子穿鞋的機會被父母剝奪了。因為兒童穿鞋、系鞋帶這個過程特別慢,你要坐在那兒等待。我們早晨上班很著急,所以我們要給孩子穿鞋子、系扣子,這樣省時間。時間久了,孩子穿鞋的能力就喪失了。在我們幼兒院就有這種情況,很多小孩子已經(jīng)穿上鞋在外面奔跑著了,可還有小孩子在哭,為什么?他急得等著老師給他穿鞋呢!
前面講的這種剝奪比較容易理解。實際上還有另外一種剝奪,那就是剝奪兒童在思想上的獨立。這種剝奪將使孩子的思想失去自由,失去自由就必然是被奴役的狀態(tài),不可能說,他處在自由跟奴役之間,沒有這種可能。
兒童的成長,不管是在身體上還是在思維上,都是一個趨向于獨立的過程,他會沿著這條路不停地走。他為著自己的獨立會冒很多險,會進行各種探索。到三十歲的時候,就能獲得完全的獨立,就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奉獻給別人,奉獻給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阻止了他,那么對這個人來說他就沒有了自由,也就沒有了獨立。沒有獨立,也就沒有了真正的生存能力、學習能力、發(fā)展能力。
蒙特梭利舉過一個例子,講的是一輛馬車,載著父親、母親、兒子,馬車在鄉(xiāng)村的道路上行進,有一幫武裝匪徒劫道,把他們截住了。匪徒喊道:“是要錢,還是要命!”我們來看看三種狀況:父親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射手,帶著一支左輪手槍,他立刻舉起槍瞄準攔路搶劫的強盜;兒子呢,有兩條輕快的腿,他大叫一聲轉(zhuǎn)身就跑;而母親呢,她既沒有武器,也無保護自己的能力,她的兩條腿從未奔跑過,被裙子裹得動不了。更重要的是她從來沒有心理上的獨立,因此她的反應就是:嚇得發(fā)抖,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我們不說這故事有什么邏輯的缺陷,就講這三種不同的反應,這三種反應與這三個人各自的自由和獨立狀態(tài)是緊密相關(guān)的。一個人哪方面不獨立,哪方面就沒有自由。就像那些裹了腳的人一樣,她的腳不能獨立,顯然腳的自由是沒有的。在關(guān)鍵時候,每個人都會依據(jù)自己的獨立程度來解決問題。我們看過很多少年英雄故事,知道犯罪分子面臨一個人時,他會根據(jù)這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制造一個與此相符的環(huán)境。有的人遇到匪徒就“得得…”發(fā)抖;有的人會奮起抗爭;有的人知道他的體能抗爭不了,就會用智慧來戰(zhàn)勝對方……
蒙特梭利說:“奴役和依賴的危險,不僅在于白白浪費掉了生命,導致軟弱無能,而且正常人的個性發(fā)展中,也明顯地表現(xiàn)出令人遺憾的墮落和退化。我指的是那種盛氣凌人和專橫跋扈的行為。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屢見不鮮。”
蒙特梭利還舉了一個普通人的例子,說的是一個工廠的工人。他在單位特別能干,不但能干好自己的活,而且還能給廠長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這個時候,他像是一個正常的人。一回到家里,他把腿往桌子上一翹,對他老婆喝斥:“端水來!”這個時候他就變得專橫跋扈了。因為這時有一個“仆人”在伺候他,有的人一有機會當“主人”就在仆人面前專橫跋扈,這不是一個正常人的狀態(tài)。
每一個人都會依據(jù)他的對象表現(xiàn)他自己。他在家里的時候可能什么都不干,也懶得干,也什么都不會干?伤诠S的時候就不是這樣的。他是一個兩面人。在上司面前他被抑制,在妻子面前他放松了,表現(xiàn)出真實的一面。他妻子不得已來承受這一切。這是因為他童年的成長不獨立也不自由!也同樣是由于她的不獨立不自由。
每個人都會依據(jù)自己的獨立程度來使用自由,而這一切又基于一個條件,這個條件是什么呢?就是當他是孩子的時候,父母給予的愛和自由是一環(huán)連著一環(huán)的。蒙特梭利說:“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后代造就成為強有力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獨立和自由的人。”這個自由不是指條件,而是一種品質(zhì)。有了這樣的品質(zhì),我們才能作為一個人而存在,才不會在思想和意志上喪失做人的權(quán)利,才不會受奴役。
奴役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種習性。比如說畫畫。我們有些孩子就在那種不會教美術(shù)也不大懂教育的老師的教育下,“教”出了很多問題。他們總是給孩子教,教孩子畫一些花呀,草呀。他“強制”孩子這樣畫的時候,就含有“奴役”的意味。一個人奴役另一個人的時候是不會說出來的。他不會說:“你,是我的奴隸;我,是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