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為一個學習科目,它在學齡前兒童面前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僅僅是增加興趣和愛好?或者是培養(yǎng)一技之長?
讓我們來看看以下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見到的情景:
情景一
3歲半的明明在用粘土捏馬。他把粘土搓成兩條長條,把一條細條的粘土彎成半圓形,做成馬身子,把另一條粘土做成兩條馬腿,粘在馬身上。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這匹小馬站不穩(wěn)。于是,他把這匹馬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把它壓扁。壓扁后的馬終于站了起來。明明高興地說:“小馬站得不是很穩(wěn),但它不再左右搖晃了。”
情景二
4歲的小剛也同樣在用粘土捏馬。他做的馬有強壯的腿,問題是也站不起來!霸鯓硬拍苷酒饋砟兀俊彼肓艘粫䞍,就拿了一塊粘土頂在馬的背后做支撐,馬終于站立起來了。
情景三
一旁的明明媽和小剛媽終于忍不住插嘴了:“你倆捏的哪是馬呀?一個只有兩條腿,另一個怪模怪樣四不像!趕緊重來!”
這兩位媽媽所犯的錯誤是,她們并不了解孩子。
美術是孩子獨特視覺藝術的追求,3歲左右的孩子探索問題沒有目的性,想到哪做到哪,描述事物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在明明和小剛看來,馬就是應該站立的,所以就想了各種辦法讓泥馬站起來。這是因為,在明明和小剛這個年齡段,對馬的生理特征和造型掌握得還不是很貼切,在觀察的時候只留意一部分而忽略了其他部分。
發(fā)生這種情況,成人的態(tài)度往往是兩個極端,一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期望與孩子的表現(xiàn)不一致,馬上喝斥“不是這樣的!”努力想把孩子的表現(xiàn)改造成自己的期望。另一個極端則是認為自己反正不懂,就干脆不管,還美其名為”任其自由發(fā)揮“,使孩子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幫助。
其實,在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做的是:
1.明白孩子在某些領域仍需要多深入探索。例如對馬的認知,應該幫孩子對馬進行深入的觀察、思考、對照、理解和討論。
2.盡量和孩子的思考公式保持一致,以有效的方式幫助和支持他成長,不濫用家長權威,并確保他的思考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創(chuàng)造性。
3.幫助孩子重新對自我進行回顧與反思,以加深他對新事物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