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再過幾個月,大班幼兒就要升入小學了,但是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具體表現(xiàn)在:喜歡搶話、插話;有的孩子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而自己回答完問題后卻不能認真聽別人的意見,想說就說;每天老師布置回家復習的作業(yè)或任務自己不用心聽、用心記,而是讓爸爸媽媽記,沒有責任心等。而孩子一旦升入小學,像記作業(yè)、整理書包、衣物等就都要靠自主完成,在幼兒園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孩子就會不適應小學生活。要做好這些,孩子首先就要學會傾聽,學會理解和記憶,學會按要求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創(chuàng)造條件,運用多種方法指導傾聽,就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一、任務法:
即讓幼兒帶著任務去傾聽。平時我們在講述故事等文學作品的時候,由于各種原因,總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聽了一會兒就分散注意力,于是在講故事、念兒歌前,我會先提問再傾聽。如講述故事《花婆婆》中,我就讓孩子們猜猜"花婆婆"會是什么?到底什么是"花婆婆"?讓孩子們帶著這些"問號"來聽故事。又如學習饒口令《毛毛和濤濤》,我這樣提問:"毛毛和濤濤要比賽跑步和跳高,他們誰會獲勝呢?聽了兒歌你就知道了。"孩子是好奇好問的,讓幼兒帶著懸念,懷著尋求答案的心理有意識地聽,既激發(fā)了幼兒的傾聽興趣,又激起了他們想聽、想知道結(jié)果的愿望。
二、猜測法:幼兒童話故事總是充滿豐富、奇特的想象,如果在關(guān)鍵的時候停下來并讓孩子猜猜接著會發(fā)生些什么,孩子們會聽得更加認真。如故事《城里來了大恐龍》,講到城市里來了一只大恐龍,它來到了商店里,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來到游樂場又會發(fā)生些什么?孩子們邊聽邊猜,都想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猜對,因此聽得更仔細更認真。
三、講評法:一般幼兒回答后,教師總是會問:某某小朋友回答得好不好,對不對?幼兒就會不加思索地回答:好/不好。有的幼兒根本不在聽,卻也跟著說:好/不好。于是我改成這樣提問:"某某小朋友什么地方念錯了?""什么地方念得特別好?""哪個字的音發(fā)錯了?"這樣幼兒就必須認真聽,因為如果不認真聽就不能回答教師的提問,當然教師在幼兒回答得好的時候,一定不能忘了加以表揚和鼓勵,從而激發(fā)其再次認真傾聽的興趣,促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四、輕聲法: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如果一直用一種語氣和口吻講課或朗誦文學作品,孩子們就會感覺單調(diào)無趣。教師應適當?shù)貙⒆约旱穆曇艚档,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語言課時,我正好感冒嗓子非常沙啞,于是我先告訴孩子們,老師嗓子不好,只能用非常輕的聲音來上課,正好考考大家的聽力。真沒想到,輕聲的說話聲音比平時我高聲對著孩子們說話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