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307班班主任賈亮介紹,這次調查,采取無記名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保證客觀真實性。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育的高峰,是人生一個重要階段。這期間,孩子們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接觸的新鮮事物層出不窮,正好處在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階段,一些不良信息難免會對他們的成長帶來影響,這就給家庭教育提出新課題。
現在工作節(jié)奏不斷加快,競爭壓力日益增大,許多父母不得不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家住太原親賢街的張女士就對記者說,由于工作比較忙,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請保姆。一直以來她都覺得,自己給孩子的已經比同齡孩子得到的多很多,但她卻發(fā)現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隔閡慢慢升級,她覺得很不理解,想改變,卻力不從心。
最反對與別人的孩子相比
參與調查的同學還評出了"父母最不恰當的做法",依次是拿自己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64%),一聽考試成績排隊落后時、冷嘲熱諷(59%),父母不尊重孩子、以家長的姿態(tài)壓人(51%),不誠信、說話不算數(48%),泄露孩子的隱私(42%),經常說教、很少聊天(36%),打罵孩子(27%),不接受新事物(23%),不給孩子自由的空間(19%)。
小穎很少與父母 "進行心靈的溝通",對此,她眉頭緊鎖:"我父母是'老三屆',當過知青,他們都是有那種'我們吃了苦,不能讓孩子再遭罪'的心理,寧肯自己吃苦吃虧,也決不會讓孩子生活得比別人差。我與父母一交流,就是'冷不冷。''餓不餓呀?'之類的問題。換句話說,我感覺和父母的關系只是'物質的'。"
像小穎一樣,記者走進307班一番探訪發(fā)現,很多孩子都表示"和父母交流有困難",有的感受到無法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其中21%的學生表示從不與父母交流。住校生小維,父母下崗,每天都為生計發(fā)愁,每次打電話,就是問問學習好不好,學費夠不夠。"我也知道,他們根本無暇顧及我心里的感受,我還能說什么呢?說多了,豈不是又給他們增添心理負擔?漸漸地,就感覺心里和父母隔著一層。"
"少男少女總會有特定的躁動,在獲取性知識方面,平時也想跟父母多交流,但一提這個,父母便覺得不舒服,有時還會大聲呵斥。"剛被評為三好生的小瀟告訴記者,父母常以"年紀輕輕,總往歪處想"這樣的話,弄得他沒話說,以至于后來他干脆不說,一些心里話也只能和同學傾訴。
因和父母交談過少,一些同學承認他們走過彎路。小睿說:"上了高中,和父母離得遠了,感覺很孤單,情緒低落的那陣兒,上網打游戲,聊天,看電影,玩得天昏地暗。如果多和父母說說知心話,就可能不會這樣。"
這是青少年成長正常表現
處于叛逆期的高中生,生理與心理不夠成熟,面對高考壓力和父母對成績的嚴格要求,易出現溝通障礙。現實證明,許多學生對父母有一種或抵觸或敬畏的情緒,他們大都反對父母的教育方式,難以忍受"父母的不理解"。 "交流是雙向的,需要兩方面的努力。"太原五中校長王一瑛說,進入高中,學生心理都會發(fā)生很大變化,有學習成績帶來的落差感,有陌生環(huán)境帶來的孤獨感,也有缺乏交往能力的失落感,這一階段尤其需要大人的內在支持,有些父母卻忽略了。另外,現在的中學生,多是在"高分為王"的環(huán)境里長大的,對家長缺乏關心理解,常以個人為中心,導致兩代人交流困難。
"應該說,在十五六歲的青春期,與父母產生距離,表現出冷淡,這是青少年成長的正常表現,他們也需要一段時間讓自己獨立思考,去尋找并發(fā)現自己。"教育專家郭明思建議,家長應該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對話,只有平等,孩子才愿意打開心扉。家長除了關心他們的健康和學習,還應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這對孩子健康成長非常重要。而對中學生來說,要體諒父母的良苦用心,即使方法欠妥,也是出于愛子心切,要懷感恩之情,主動找父母聊天,體驗交流的順暢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