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一個成功家長,不能只憑直覺或依照你父母親所做的那一套,也不是將智商玩具、智力開發(fā)碟片或小提琴課程填鴨似地塞到孩子腦中——
情商新觀念:讓情感成為他成長的動力
新式家長大多知道應趁早啟發(fā)孩子的IQ,然而最新的理論指出,及早發(fā)展孩子的EQ,與孩子建立愛的環(huán)路、幸福感與克服羞恥的歷程,才真正有助于孩子腦部認知與感情系統(tǒng)的連結。
新觀念1:感覺勝于思考
你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品質,有助于激發(fā)孩子的腦部發(fā)展,健全他的感情能力與智力。
舊想法—
在過去,許多專家把教養(yǎng)孩子的重點放在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上,因而產生了一些促進孩子腦部發(fā)育的課程。許多家長認為,既然一點刺激就可以對孩子腦部發(fā)展有幫助,干脆愈多刺激愈好。逼得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要為他準備好所有的競爭利器,希望培養(yǎng)天賦異稟的小天才。于是家長在和孩子玩耍的時候,還要處心積慮地使用教學錄影帶或智商玩具。傳統(tǒng)的育嬰專家認為,家長這些游戲可以給予孩子情感上的回饋,并訓練孩子的行為。
新想法—
讓孩子過早辨認文字、數字、顏色、形狀,會迫使孩子使用較低層次的思考過程,而不是發(fā)展學習能力。這就像在馬戲團里訓練小馬玩把戲一樣:當小馬在地上滾了3次,它并不是真的會算術,只是在表演一項特技。這些特技不但無助于發(fā)展孩子的學習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新一派的專家建議家長應該將焦點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
感情能力不只是未來發(fā)展親密關系與信賴的基石,也是智能及認知能力的基礎。在孩子的不同發(fā)展時期,感情能力都扮演著主導地位,學習與認知技巧則緊隨其后。即使是數學能力,表面上看來絕對屬于認知技巧的領域,其實也是透過感情來學習。例如:“很多”,對一個2歲的孩子而言,指的是超乎他所預期的;而“很少”,是指比他想要的還少。
所以,現在的問題變成,不是“要選擇哪些玩具或書籍讓我的孩子變得聰明一點?”而是“我該如何和孩子互動,以激發(fā)他對所處世界的熱情與好奇?”
父母可以怎么做—
正如專家所建議的那樣,對孩子的一切教育和培養(yǎng),都要以孩子的感情發(fā)育為中心。就好像要訓練一個優(yōu)秀的棒球隊,教練就是“感情”。因為感情能力會告訴孩子他想做什么—移動手臂、發(fā)出聲音、微笑或皺眉,整個心智團隊一起運作。
新觀念2:兩個月的孩子就有感情取向
孩子如何認識他所處的世界到現在還是一個謎,但新的理論正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說法。
舊想法—
許多幼兒發(fā)展專家認為,孩子從出生到兩個月還不具備社交、認知的能力,也沒有這些需求,他們認為初生兒只有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動循環(huán),例如:睡與醒、白天與黑夜、吃飽了或餓了、哭鬧等等。這些專家甚至稱這段時期為正常的孤獨期。當然,孩子會有心理需求,但是研究者認為孩子只是針對一些感官刺激,例如味覺、觸覺等做出反應。
新想法—
心理學家史登博士認為,孩子一出生就是社交“動物”。在他的研究實驗中,新生兒持續(xù)展現出主動尋找刺激的行為,而且有所偏好—從出生開始,孩子似乎就會對所處的世界有一些假想。他們的偏好顯示出他們的感情取向。
家長可以怎么做—
美國華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