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
近日,一連幾日陰雨霪霪。天一放晴,老師和孩子們都非常珍惜,趁午餐后散步的當口帶領孩子們來到小花園中嬉戲玩耍。
一到場地上,孩子們把目光立即投向平日里他們最關注的無花果樹。哇!我們曾經品嘗過的結出美味香甜的“無花果寶寶”的“樹媽媽”的枝頭片甲不留,只剩下光禿禿的幾根樹杈和果子。此時此景,頓時引起了大家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的一片感慨和共鳴。我發(fā)現小年齡的孩子關注的是“還有幾個果寶寶”;大年齡孩子關注的則是“樹葉都沒了”的現象,又多了一份情感在其中。雖然大家的關注點不同,但都對這一“無花果樹媽媽”“落葉”事件有極大的興趣。我隨即觀察了小花園周圍環(huán)境,近日連續(xù)一場場冬雨將幼兒園無花果樹和其他的落葉樹僅有的葉子全部打落的一片不剩。這可是一個極佳的“常綠樹與落葉樹”經驗的后續(xù)交流時機。于是我開始刻意的引發(fā)孩子們對這一現象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挖掘已有經驗并拓展:第一個問題——“你覺得樹葉到哪兒去了?怎么不見的?為什么?”,給予幼兒相關“落葉樹”的認知經驗及情感的體驗;第二個問題——“無花果樹媽媽還剩下幾個果寶寶,幾根樹杈?果寶寶分別長在樹杈那里?幾枝幾個?……”滲透“數經驗”,給予幼兒“空間、方位等感性認識的提示;分別給予不同年齡段幼兒設置不同的挑戰(zhàn)點,都給予思考的空間;第三個問題——“找一找幼兒園結果的樹、常綠樹和落葉樹并說出理由……”,引導幼兒綜合運用各種認知經驗并學習表述。在我的隨機調動下,孩子們熱烈而有序的進行著討論與交流,并積極充分的發(fā)表著自己的想法:小年齡淺些,大年齡孩子馬上補充;大年齡孩子的觀點僅管不盡理解,然而卻也一知半解的跟著互動著……
分析:
孩子們在午餐后散步時不經意的發(fā)現“無花果樹媽媽”的“落葉”變化中,教師及時的抓住了交流分享的契機,隨機組織了引發(fā)出了集體性的“常綠樹與落葉樹”后續(xù)經驗的交流活動,引發(fā)出了孩子們關于“常綠樹還是落葉樹”的激烈爭論。這一過程充分體現出在混齡教學活動中“過程指導的交互性策略”的運用。交互性策略,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關注混齡幼兒自我學習和建構的需要,更關注混齡同伴及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強調在模仿學習的過程中相互“雙贏獲利”。教師的教育智慧體現在對教育時機的把握,及時的將有價值的瞬間經教師的隨機加工拓展成為有意義的集體交流活動。教師的過程中的指導因時、因事、因人而宜和細膩,在實踐中為了讓不同發(fā)展的幼兒據原有的經驗在活動中都能獲得相應的經驗。一般我的做法有:細致觀察法;適時等待法;巧妙示范法;恰當參與法;解決困難法;同伴學習法;積極肯定法;有效鼓勵法;激發(fā)想象法……這些方法的交互使用,為教師的教育行為帶來了無限活力,也使孩子們收益非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