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挫折,學會獨立
某一個星期天的上午,只見一個四歲左右的男孩與父母親一起準備出門游玩。男孩歡天喜地地沖出家門,結果卻因地上的積水而滑倒,使得右手與手肘上都沾滿了泥巴,就連褲子也都被泥水給弄臟了。當孩子發(fā)生這種情況時,大部分的媽媽都會大聲責備:“怎么會這樣!”或者責備孩子:“都是你不聽話,才會變成這個模樣!苯又,便氣沖沖地抱著孩子回到家中,將一些清洗的善后事情全都攬在自己的身上。眼看著快延誤出發(fā)的時間了,于是就匆匆忙忙地擦掉孩子身上的污泥,趕快換一條干凈的褲子。
此時孩子的心靈,不僅會留下被媽媽責備后所產生的不愉快感,而且也無法以獨立心態(tài)來處理自己所遭遇到的挫折。
上述事件只是一次我外出時,偶遇到的真實事件,但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育思緒。其實孩子是在反復遭遇到各種挫折的情況下發(fā)育成長的,為了不讓孩子受到挫折,凡事都協(xié)助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過度保護的行為。在過度保護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根本無法萌發(fā)出自我啟發(fā)性,而這樣的結果會導致他變成一位擁有畏縮性格的孩子,而這樣的孩子在幼兒園里不會積極與朋友一起玩,也交不到朋友,反而徒增自卑感。
目前我國以獨生子女家庭為主,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了獨生子女在認識客觀世界時缺乏主動性和獨立性。面對這些越來越多的現(xiàn)實,讓孩子們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是值得我們教育啟蒙者認真客觀探索的。
一、 讓孩子自己做主
我們都知道獨立性反映的是一個人在行動中的自主程度。三歲左右的幼兒,獨立性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此時他們不再滿足于按照成人的直接命令來行動,而開始渴望像成人一樣獨立行動。這個階段的幼兒常常想到什么就要做什么,不考慮后果,也不知道失敗的危險。
過去我們總是對孩子的行為作出一些限制,但有時最好讓孩子自己做主——即使他的決定看似古怪和荒唐。例如,在一次教學活動中,固執(zhí)的韻韻堅持要說杯中裝著的透明純凈的物質是水,我便允許她親自用鼻子聞、嘴巴嘗,然后她便明白了原來裝的是白醋。就這樣通過她親自體驗后,得到的經驗,一方面給了她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孩子的獨立意識。
二、 讓孩子學會如何做
幼兒的獨立性發(fā)展還表現(xiàn)為行為的模仿性。在模仿的過程中,一般沒有他人的指令,模仿者是主動的。幼兒好模仿,他們經常喜歡模仿老師、父母、兄姐、小朋友,也模仿電影和故事里的人物,更喜歡模仿他們尊敬和喜愛的人物的言行。此時教師要善于利用、引導幼兒的模仿性,注意以身作責,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例如,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說:“看,小強坐得真好!”于是,教師不必一個一個地糾正幼兒的坐姿,立刻便會有很多孩子挺起腰來,坐得很直。
另外,能夠完成一項工作對孩子獲得獨立感和成就感是很重要的。要讓孩子獨立完成一項工作,必須耐心地、清楚地加以示范,將其分解為簡單的動作。例如,小班幼兒在初次學習折疊整理衣物的時候,就需要教師反復地示范、引導。示范完畢后,要他自己做,不斷輕拍他的肩膀給予他暗示性的話,鼓勵他獨立嘗試并堅持下去,完成后一定要對他加以表揚和贊賞。如果布置給孩子的一項任務,就應該堅持讓他做下去,即使會多花費你兩三倍的時間。讓他獨立完成會使他更有成就感。
三、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