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在錯誤面前,顯然沒有那么勇敢,其實有時候也不是他不想承認錯誤,只是他們可能存在這樣的心理:或是僥幸、或是害羞、或是倔強、亦或是效仿心理。
僥幸心理
“如果我不認錯,還有可能逃過一關(guān);如果認錯,就一定會被訓或被罰。”
分析:“害怕被家長訓斥,這是很多孩子死不認錯的原因。”專家分析,家長在孩子犯錯后的做法,決定了孩子在下一次犯錯時會選擇采取什么方式來避免受到“傷害”。當孩子第一次犯錯時,他可能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但他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和解決,于是孩子會如實向家長匯報。這個時候,有些家長會認為,應(yīng)該給孩子一點教訓。如果家長在孩子犯錯時經(jīng)常這樣做,孩子在又一次犯錯時也許就會考慮:“如果我不承認錯誤,媽媽是不是就不會訓斥我了?”于是孩子開始嘗試說謊或用找替罪羊的方式來避免受到懲罰。
對策:當孩子犯錯時,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如果其中一方當時有情緒,就應(yīng)該先將事情放一放,等到雙方冷靜時再處理問題。家長在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時,如果在憤怒之下責難孩子,很容易讓孩子感到害怕,影響親子關(guān)系;如果孩子有情緒,家長在沒處理好孩子的情緒之前,采取任何方式教育孩子,都不能達到效果。家長可以采取事后回憶的方式問孩子:“寶貝,你剛才是不是做錯了什么?我希望你能告訴媽媽,雖然這個錯誤是媽媽不希望看到的,但如果你能誠實地承認錯誤,媽媽會很高興的。”這樣的教育方式,效果比訓斥或責罰孩子要好。
害羞心理
“我不想讓那么多人知道我做錯了。”
分析:中國人有句古話“堂前訓子,背后教妻”,意思是教育孩子可以在大庭廣眾下進行,而教導妻子則要照顧她的面子。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也需要與成人一樣受到尊重。如果家長當著很多人的面指出孩子的錯誤,或者訓斥孩子,可能會令孩子產(chǎn)生羞辱感和抵觸心理,這時即使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也不愿意承認。此外,家長在外人面前不照顧孩子的自尊心,還會導致孩子出現(xiàn)自卑等心理問題,
對策:家長對待孩子應(yīng)該像對待朋友那樣,把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當孩子在大庭廣眾下犯錯時,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臺階下。專家舉了一個例子:家里來了客人,突然,媽媽聽到屋里傳來玻璃的破碎聲。媽媽知道,一定是女兒又在玩自己的化妝品了,這次還摔壞了東西。這時如果媽媽立刻沖進房間責罵女兒,女兒是不會承認錯誤的。聰明的媽媽會將計就計問女兒:“剛才你和小狗在房間里,小狗是不是把媽媽的擦臉油摔壞了?你可不可以去告訴小狗,亂動媽媽的化妝品是不對的,讓小狗下次不要再亂動東西了,好嗎?”小狗因為女兒的過失而受到了責罵,女兒心中會感到愧疚,客人走后,女兒主動向媽媽承認了錯誤:“媽媽,擦臉油不是小狗摔壞的,是我摔壞的,我以后再也不玩你的化妝品了。”
倔強心理
“我根本沒做錯!”
分析:有時孩子不認錯,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錯了。孩子天性好奇,喜歡探索各種新事物,常常把家里的東西弄得面目全非。這時,家長生氣就在所難免了,但孩子根本不明白,對和錯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對策:平時在生活中,家長就應(yīng)明確給孩子定好規(guī)矩,和孩子說清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那么當孩子犯錯時,自然就知道自己錯在哪了。
如果出現(xiàn)意外的錯誤,家長應(yīng)該在冷靜下來之后,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明確地告訴孩子犯這個錯誤的后果和嚴重性,讓孩子知道自己究竟錯在哪里,以后應(yīng)該如何做等。簡單的懲罰或強迫孩子認錯并不能讓孩子真正明白他的錯誤,反而會讓孩子混淆對錯觀,即使要懲罰孩子,也要讓孩子清楚地明白,他到底是因為什么受到懲罰的。
效仿心理
“爸爸媽媽不也經(jīng)常不認錯嗎?”
分析:一些家長總是居高臨下地教訓孩子,讓孩子服從自己的意愿,但他們卻從來不檢討自己的行為,一旦自己犯了錯,也不會主動向孩子認錯。
對策:“身教重于言教,家長平時怎么做,孩子自然會學習和模仿。所以家長以身作則非常重要。”專家說。
為了改掉孩子死不認錯的壞毛病,當家長犯錯后,要給孩子認錯。如家長不小心踩壞了孩子的玩具,這時家長應(yīng)該放下面子,主動告訴孩子玩具是自己不小心踩壞的,真誠地請求孩子原諒。同時,家長還可以借此機會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如果能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并積極彌補過錯,就會獲得別人的原諒。一位家長正在和小孩交流。教育專家建議,當孩子不愿認錯時,家長不要急于糾正,要尋找孩子不愿認錯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