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時間觀念,是需要從小培養(yǎng)的
在兒時生活中
家長要引導孩子具象地去理解時間
分享以下幾個方法
幫助孩子成為時間的主人!
1.認識和感知時間:
如果你的孩子現在才2、3歲,已經可以通過日常的對話來教孩子認識時間,最簡單的就是從“上午、中午、下午、晚上”這些寬泛的時間開始,形成對時間和時間順序的大概認識。
與此同時,借助一些工具來讓孩子感知時間。
給孩子準備一些沙漏計時器,給孩子明白很多事情都是有規(guī)定時限的,比如孩子想看電視,告訴他,等待沙漏結束才能看,再小的孩子都能感受時間的流逝。5、6歲的孩子,我們還可以送他一個鬧鐘,學習認識鐘表。
2.給事情設定一個期限:
不管大事小事,父母都需要幫助孩子制定出一個明確的時間期限,這是一種督促。
比如:“再玩十分鐘就要去寫作業(yè)。”
這種提醒的方式看似簡單,其實也最有效,可以平靜地告訴孩子,接下來某段時間需要做些什么,孩子也知道如何執(zhí)行。
3.制定時間計劃避免太細致:
太詳細的計劃,往往很難堅持下去。因為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事情發(fā)生,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孩子在這種變化中很容易放棄,做不完表上的事情還容易產生挫敗感。
有的任務可以以周、日為單位,日計劃可以以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這種整段時間劃分,有彈性時間,會更加方便調整。
4.從最簡單的守時習慣開始培養(yǎng):
培養(yǎng)守時的習慣,就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和時間管理能力:
和同學約好時間玩,提前10分鐘出門;
上課提前10分鐘進教室;
作業(yè)按照老師規(guī)定的時間交......
這些小細節(jié),讓孩子學會了用主動的方式掌握時間,有計劃、不慌亂地面對所有事情。
享受守時帶來的從容,孩子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不拖延的好習慣。
5.放棄反復催促:
反復催促孩子是一個常見的誤區(qū),重復又充滿焦慮的聲音,讓孩子逐漸習慣逃避,更加拖延。
第一,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緊張、焦慮,同時也看到自己無能;
第二,激起孩子的消極抵抗心理:“你越催我慢”;
第三,讓孩子失去責任心,大人不提醒,就不會主動記得該做的事情。
想讓孩子自覺地做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幫孩子找回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催促在慢慢地破壞孩子的主動性。
為了避免這種重復的催促,我們需要提前給孩子多點一些時間去做準備。
比如出門這件事,你可以對孩子說:“15分鐘后就要出門啦,你準備好了嗎?”而不是快要出門才開始大吼大叫,傳遞焦慮情緒。
6.合理安排休息時間:
如果問孩子:“你會休息嗎?”
相信很多小孩都把這當成最簡單的的事情,玩游戲玩一天、熬夜看電視、睡懶覺,把所有的時間都貢獻給了短視頻、動畫片、游戲。
等到休息結束,絲毫沒有充滿電的飽滿精神,反而渾渾噩噩,無精打采。
這是因為孩子把休息當成了放縱。雖然身體在家里休息著,精神卻沉迷在無節(jié)制的感官刺激中,讓自己越來越疲倦。
所以,要想休息的好,就要避免單一的休息方式,比如天天躺在床上睡覺,天天玩手機等,要教孩子豐富娛樂的形式,出門散散步、和同學約好去逛書店、去體育館運動運動等等。
把精力和時間分散到其他事情上,才不會被“垃圾快樂”偷走全部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