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我怕”的時候,作為父母,你通常會做出何種反應?
A、“別怕別怕,沒什么可怕的,寶寶最勇敢了,不怕了啊。”
B、“怕什么怕,怎么那么沒出息,那么膽小啊,你都長大了。”
其實,以上兩種回答都不可取。就算是成年人,都會有自己害怕的東西,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呢?孩子怕黑、怕高、怕小動物、怕想象中的怪物,這些都很正常。當孩子說害怕的時候,其實最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感同身受和貼心陪伴,而不是一句敷衍了事的“要勇敢”,更不是嘲笑的指責孩子“膽子小”。具體要怎么做呢?小編馬上和你分享!
孩子究竟在“怕”什么?
許多大人會認為孩子是最幸福的,童年也應該是最快樂的時光,然而并非如此,心理學家提出:真正的童年是各種元素的混合,不僅有好奇、興奮和幻想,還有恐懼、憤怒和悲傷。對孩子而言,恐懼也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那么,孩子們都在“怕”什么呢?
1、想象中的鬼怪
也許你會說,那些都是孩子想象出來的,又不是真的存在。但對孩子來說,那些出現在腦海中的畫面,跟真實的世界是一樣的,而那種害怕的情緒,更是一種真實的恐懼,這種恐懼往往源于對未知的想象。
小編小時候也常常會有這種體驗,在黑暗的環(huán)境里,會想象著床底下有鬼怪,于是就會把家里閃爍的按鈕當作怪物。而長大后,自然而然就知道黑暗中沒有吃人的怪獸,那個閃爍的怪物只是一個會發(fā)光的小按鈕而已,也就不那么怕了。
2、再次經歷糟糕的體驗
舉個例子,有一次小編帶女兒外出游泳,女兒第一次滑水上滑梯,在入水的時候不小心嗆到了。于是,之后無論再怎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女兒都拒絕再滑那個滑梯了。其實,女兒怕的是再次被水嗆到,再次經歷那種糟糕的體驗。
3、父母怕的東西
正如心理學家所言,某種程度上,如果父母堅持不懈的把負面擔心和評判投射給孩子,就等于在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負面的現實。原來,孩子的膽小和害怕不是父母的遺傳,更多的是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時的恐懼體驗,一種來自“爸媽怕”的心理暗示。
4、家庭出現問題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做過一次調查,其中有一條“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么”,得到最多的回答就是“最怕爸爸媽媽吵架”。父母總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什么,做什么,孩子可能無所謂。其實,孩子是最敏感的,家庭中出現任何風吹草動,孩子都會第一時間感覺到。長期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就會保持一種焦慮的狀態(tài),久而久之,就會把這種焦慮轉化為一種恐懼。要知道,父母吵架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巨大的。
孩子說“我怕”時該怎樣處理?
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
在孩子怕的時候,不要急于按照自己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去評判,認為很可笑很幼稚,更不要急著和孩子說“不怕不怕,要勇敢。” ,這些都無濟于事。用心“看見”那個有點害怕的孩子,才能真正去接納孩子的情緒,真正幫孩子度過這種焦慮和恐懼。
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面對那個說“我怕”的孩子,他們不需要講什么大道理,只需要爸爸媽媽的一句“有我在”。與其逼著孩子勇敢,不如跟孩子一起勇敢,給孩子一份勇敢的底氣。
比如孩子怕黑,就在他的房間點一盞燈。也可以試試用其他方法來消除孩子的睡眠恐懼,例如指定一個衛(wèi)兵(寶寶喜歡的毛絨玩具)、撒點“驅魔水”(用噴壺里的水)或告訴他一句能把不速之客拒之門外的咒語等。經過一些嘗試和失敗后,你會找到增加孩子膽量、克服恐懼的辦法。只是不要指望孩子一夜之間就能克服所有的恐懼,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承認孩子的恐懼感
孩子害怕的東西在大人看起來可能很傻,也沒有道理,但對孩子來說,卻非常真實、嚴重。在孩子告訴你他害怕的東西時,比如,床底下有妖怪,父母盡量不要笑,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明白那種害怕某個東西的感覺。如果你表現得讓他非常放心和安慰,他會明白感到害怕沒有什么,但最好是去戰(zhàn)勝它。如果父母忽視孩子的恐懼感,那這種恐懼將無法消除。試圖讓孩子相信沒有什么可怕的,只會火上澆油。
合理解釋恐懼現象
害怕的情緒,經常是因為孩子的認知水平,還不能解讀害怕對象而產生的。最根本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幫助孩子逐漸了解身邊的各種事物和自然現象。比如閃電打雷,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只要所處的環(huán)境安全就沒有問題等。如果爸爸媽媽能給出一種簡單而合理的解釋,被嚇著的孩子有時候會克服對這種東西的恐懼感。
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一句安慰、一個擁抱、一個吻,都是緩解孩子害怕最好的良藥。當孩子感到恐懼時,說明他極度缺乏安全感,而父母及時的安慰和呵護,可以降低孩子恐懼的程度。
閱讀相關繪本故事來緩解情緒
爸爸媽媽不妨利用相關的繪本故事,為孩子樹立勇敢的榜樣,也能緩解孩子害怕的情緒。另外,除了給孩子講故事外,還可以引導孩子實際觀察。比如怕黑的孩子,可以讓他聽聽風吹樹葉的響聲,告訴他白天、夜晚樹葉發(fā)出的響聲是一樣的,孩子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就不會再感到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