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搞教育研究的學者,在一次家長會上用一套問卷作了調查,里面有一道問題:你最希望你的孩子(將選項按你的希望程度自左向右排列):健康快樂、善解人意、個性倔強、天資聰明、堅毅勇敢、立志高遠、遵紀守法、專心刻苦、富有愛心、一路順風。
調查結果:天資聰明遙遙領先,其后是一路順風和健康快樂,排列最后的是堅毅勇敢和個性倔強。事后,學者與父母聊起了這個選題。在場的父母認為,個性強的孩子不聽話,自行其是,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容易走偏、走歪;勇敢說起來很好聽,可孩子懂什么,勇敢只會招惹是非,讓人操心。
學者說,可是,有出息的孩子總是很有個性的,他們不一定成績優(yōu)秀,包括得諾貝爾獎,倒是有幾個在校成績很糟糕的,他們個個處變不驚,縱敗不餒,目標一定下來就只勇往直前了……父母笑笑,說,你說的也不錯,可孩子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啊,基礎打不好,就什么前途都難有了。
其實,一路順風并不是靠希望來的,而是爭取來的。幼時的一路順風并不是人生的財富,倒可能讓他一生都喪失與逆境抗爭的能力。至于天資,它主要來自基因,雖然也可以作有效開發(fā),但畢竟有限。天資聰明是一個很難實現(xiàn)的愿望。堅毅勇敢這些則相反,不僅從小培養(yǎng)和鍛煉占較大比重,也與學習好壞相關,更要緊的是,錯過了幼時極強的可塑期,可能也就一生都沒份了。
遺憾的是,父母們自覺不自覺地把個性和意志的培育放到了最后。比如,六七歲還不斷在家里施行“乖乖聽話”的訓導;巷口有條狗追趕上來,甚至只是只大頭鵝,也一定是父母沖在前面,抵擋一切;孩子被老師批評,父母立即認為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極大傷害,立即找班主任伸冤叫屈。奇怪的是,一面這樣袒護和熏陶孩子,一面又在張伯王嬸面前抱怨孩子:這么大了,還不肯獨自睡一個房間,一熄燈就說害怕;別瞧他在家里耍足威風,見了老師、校長話都說不出來;外邊吃了虧、挨了揍,不是哭就是忍,哪像個男孩子;一遇上難題就叫苦求助,一遇上困難就呼爹喚媽……抱怨孩子堅強不足。
孩子的大段日子還是要獨立面對社會競爭的,那里不講情面,不信眼淚。可是,經這樣“加工”過的孩子,他們像大象,卻少了象牙,像老虎,卻缺著犬齒。這樣的孩子,怎么指望他們去抵御挫折?浙江溫嶺有名高考考生,今年數(shù)學一考下來,精神便全垮了,當天就了絕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些,難道不正是父母們“乖乖心肝工程”的一個必然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