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小班新生開學了,經過半個多月的相處,我發(fā)現我班有多位幼兒明顯的說話口齒不清楚,有的幼兒甚至根本不開口,不愿與老師同伴交流。文靜是我們小四班口齒不清楚的典型代表,倒不是因為她說得最不清楚,而是因為她雖然說不清楚卻非常愛說話,還嗓門很大,教室里時不時會傳來她那不清楚的話語:“嘟(朱)老機(師),跟(堅)宇嘎(打)人了!”“嘟(朱)老機(師),咔(他)扛(搶)我的積木!”……這樣的聲音每天要在教室里回響很多次,有一次,她竟然把我們班的黃老師喊成了“黃老吉”,鬧了個大笑話,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這樣口齒不清的幼兒在我們班還有幾位,如:堅宇、先亞、元元、韓燁等7位幼兒,都有不同程度的咬字發(fā)音不清,竟占了班級總人數的20%以上。為此,我特意針對小班新入園幼兒進行了一項《新入園幼兒語言表達清晰度的現狀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新入園幼兒口齒表達不清現象普遍,我園新入園的幼兒中有1/4以上的孩子在語言的表達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口齒不清。
分析與反思:
口齒不清楚的幼兒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也變得很困難,因為孩子無法理解他們的“語言”,使得這些幼兒在感受到自己“語言”的與眾不同后,會產生自卑的心理,從此緊閉其口,再也不與人交流。長期以往,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卑感會加重,形成孤僻、封閉的性格,這對孩子的成長以及將來進入社會后的人際關系、交往能力帶來更多的危害,對孩子一生的發(fā)展也是很大的障礙。所以,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表達意愿,養(yǎng)成清晰的表達習慣習慣成了我對本屆小班的首要要求。而只有找準孩子口齒不清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口齒不清楚的病灶。經過查閱資料以及現實觀察發(fā)現,孩子口齒不清這一現象的產生是有其內在的生理原因,也有其主觀外在因素所致。
生理原因:3歲以前的幼兒,發(fā)音器官尚未得到充分發(fā)展,聽覺分辨能力也較差,對于區(qū)別較小的音不易辨別出來。同時他們又不善于協(xié)調地使用發(fā)音器官,或者不能掌握某些發(fā)音方法,以致不能正確發(fā)某些音。這種情況對3歲以前幼兒來說,屬正常情況。生理原因的另一種情況是舌系帶過短,舌頭運動不自如,使有些音發(fā)不好。據生理、醫(yī)學專家的研究,幼兒在三歲左右時,發(fā)音器官尚未發(fā)育成熟和完善,臉部的小肌肉群還不能完全掌握某些音節(jié)的發(fā)音。這一階段的幼兒聽覺分化能力上也比較柔弱,對聲韻區(qū)別不大的音節(jié)也是不易辨別的;所以,這一年齡段的幼兒存在發(fā)音不清楚的現象并不可怕。比如: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舌尖中音R、L 和舌根音G、K、H,發(fā)音不準,如將CHI,FAN(吃飯)說成QI,FAN把GE,GE(哥哥)說成DE,DE等等。
病理原因:有的孩子患重病,比如高燒或其他疾病,使高級神經活動受到損害;有的因頭部受外傷(碰或打傷),使大腦的語言運動區(qū)(右手用筷子的人,在大腦左前方)受損,影響了言語活動;有的因聽力損傷,如外傷、患耳疾,較長時間注射鏈霉素或卡那霉素后,孩子聽不準音,也就無法正確模仿。
而有的幼兒則是舌系帶過短、腭裂、喉部疾病等病理原因而導致說話不清楚。
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生理導致的發(fā)音不全可以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自然克服,而人為導致的發(fā)音不全就是更可怕的了。據我生活觀察發(fā)現,有的孩子口齒不清、語言表達不完整,周圍的人及其家人不但沒有及時糾正孩子的發(fā)音,而是模仿孩子口齒不清的語言和聲調來和孩子玩鬧,逗樂。這種現象不但沒有幫助孩子反而助長了孩子講話發(fā)音不準確,口齒表達不清的毛病。而到了孩子入園時,孩子的這一毛病便暴露無遺。孩子學話的主要途徑是靠模仿,如果周圍的成人說話含混不清,孩子的話也就說不清。有的成人說話沒有問題,但對孩子過于嬌慣,任其嬌滴滴地說話,長此以往,孩子也會發(fā)音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