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積木區(qū)里,教師投放了新積木,意在讓孩子搭建各種房子,嘟嘟圍著新積木興奮不已,他先拿起一塊圓形的積木放在地板上滾來滾去,嘴里發(fā)出:"嘟嘟"的聲音,過會又拿起一塊條狀積木在空中作飛行狀,玩了一會,又找到一塊三角形積木瞄準遠在語言區(qū)的小朋友,嘴里喊著:"呯、呯"。
案例分析:從本案例中可以看出,小班幼兒在區(qū)域活動中往往是隨意擺弄材料,活動缺乏目的性,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思維的直覺性行動性導(dǎo)致的,他們在活動中常不知道玩什么,怎么玩,或做些與活動本身無關(guān)的事情。
6.愛模仿他人愛模仿是3歲幼兒突出的特征。他們喜歡模仿老師、家長和伙伴,尤其是喜歡模仿同伴的言行,當看到同伴有了不同的言行時,它們?nèi)菀追艞壴械男袨槎ツ7峦榈男袨。小班幼兒正是在模仿中學習、成長的。模仿可以成為他們的學習動機,也可以成為他們學習他人經(jīng)驗的過程。幼兒的模仿并不是消極被動的臨摹,他們在模仿中同樣有創(chuàng)造,有自己個性和情感的表達。
配角應(yīng)經(jīng)常出現(xiàn)不自覺的模仿行為,如隨著教師講授,模范一些語言或行為;蚰7峦榈男袨,放棄自己原來的活動。
案例描述:娃娃家內(nèi),圓圓抱著娃娃自言自語:"別哭,別哭,媽媽幫你洗澡",接著把玩具全倒在地板上,用裝玩具的筐當澡盆給娃娃洗澡,不一會,她找了一個小鍋,跑到墻邊,撕下一大塊墻飾上的皺紋紙,又撕成了一堆碎片裝在鍋里,抱起娃娃說:"開飯了,媽媽喂你吃飯。"案例描述:撕紙拼貼游戲我們投放了一些粘有小動物頭像的紙盒,意在讓幼兒進一步運用撕粘的技能給小動物穿衣服。甜甜等幾位孩子正在美工區(qū)里嘗試新的玩法,這時,洋洋來到美工區(qū),他看了看新投放的盒子,擺弄了一會兒,就拿起撕粘用的手工紙往盒子里塞,塞滿了一個再換一個,其他孩子看到了,也放下手里的活兒效仿起來,不一會兒,桌上便擺滿了一堆各色手工紙塞得滿滿的盒子,美工區(qū)里的撕粘活動就這樣變成了塞盒子活動。
案例描述:小朋友越來越喜歡老師的東西。坐一坐老師的椅子,搖一搖老師的鈴鼓,彈一彈老師的鋼琴,翻一翻老師的"大書",像老師一樣在黑板上用粉筆寫字畫畫,有時拿著油畫棒就在黑板上畫了起來……舉不勝舉,但凡老師的樣子,他們學得惟妙惟肖。
7.記憶以無意記憶和機械記憶為主3歲幼兒以機械的背誦為主,但對于意義并不清楚。他們的認識具體,只能根據(jù)外部特征來認識與區(qū)別事物,思維缺乏可逆性與相對性,因此不能理解反話。
配角行為要體現(xiàn)出機械記憶的特點。如教師問到"你念的是什么呀?""這首唐詩是什么意思?"時,應(yīng)回答不出來。 配角不能理解反話8.想象與現(xiàn)實混淆小班幼兒的想像幾乎沒有主題和預(yù)定的目的,有很明顯的即時性、情境性、易感性。孩子會由于強烈的想象,而常常達到分不清想象和現(xiàn)實的地步,因此常出現(xiàn)想象與現(xiàn)實中的事物相混淆或夸大的情況。
配角應(yīng)創(chuàng)設(shè)一些無意義說謊的行為。比如說他會很興高采烈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談?wù)摪职謰寢寧絏X動物園或植物園去玩,看到了大象、長頸鹿等等,其實他并沒有去,這只是因為他想去而產(chǎn)生的一種想象而已,但這并不是有意在說謊。
案例描述:"娃娃家"又開始活動了,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要做爸爸、媽媽,不斷地模仿爸爸、媽媽帶孩子,楊博燒了一道"番茄蛋湯"的菜,又燒一道"番茄蛋湯"的菜,反反復(fù)復(fù)地給孩子吃,孩子也吃得津津有味;錢錕呢,則模仿爸爸去上班,回家后就帶媽媽、孩子去飯店餐廳吃飯,吃完飯又去上班,然后又是回家、吃飯。由于幼兒年齡小,角色意識很弱,再加上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活動時常常會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可笑的錯誤。因此,不過分強調(diào)游戲的逼真。如:幼兒把煤氣灶拿在手上燒飯,娃娃家里有兩個媽媽等。老師不要為追求游戲的逼真而去糾正、指責幼兒,那樣會挫傷幼兒活動的積極性?蛇m當讓幼兒采用"輪流式"的方法來玩,體驗分享后的愉快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