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是胎教的自然銜接,在胎兒出生前,一部分父母會給寶寶做胎教,比如胎教音樂、胎教語言、胎教撫觸等,這些刺激會在胎兒的腦部形成一定數(shù)量的信息,并且對胎兒的感覺器官、大腦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促進神經元結構的形成。其實,對新生兒的教育是胎教的進一步延續(xù)和深化,也是胎教和幼兒早期教育的銜接,有助于開發(fā)幼兒的早期智力,意義重大。
三年的大腦發(fā)展黃金
寶寶從出生到6個月之內是大腦細胞增殖的高峰期,到3歲以前則是神經系統(tǒng)髓鞘形成的高峰時期。新生兒和胎兒一樣,不僅需要充分的營養(yǎng)供給,還需要外界給予持續(xù)不斷的適度刺激,才能進一步地促進他的神經系統(tǒng)發(fā)展。所以,胎教和新生兒的早期教育是互相自然銜接的。
感覺+視覺+觸覺的刺激
孩子出生時大腦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神經細胞還未成熟,神經纖維也沒有完整的髓鞘,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幾乎沒有形成。在寶寶剛出生時,就應當給予他大量的感覺器官刺激,通過感覺細胞傳達到大腦,這樣才能促進神經細胞的成熟。另外,同時還要給予他各種聲音的刺激,其中包含語言和音樂。這種適度和適時的感覺、視覺、觸覺的刺激,也正順應了早期教育的內容,兩者之間是相互緊密聯(lián)系的。
嬰兒期是早期教育的啟蒙期
看著新生兒純真無邪的小眼神,父母總會覺他除了吃和睡外什么都不懂,怎么教育呢?其實,新生兒出生后就能從各種嘈雜的聲音中辨認出自己的母親,只是他的表達能力有限,無法告訴你他有多聰明,所以千萬別小看他的能力。如果說新生兒只知道吃和睡,那么人生的早期教育就應該從嬰兒期的吃和睡抓起。道理很簡單,那就是教育孩子遲早要做,那為什么不早點開始呢?父母越早開始做出這方面的努力,孩子將來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會越小,但收獲一定不小。
規(guī)律應該從嬰兒期建立
美國的心理學家對那些智力超群的孩子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都有一個良好的睡眠規(guī)律,且睡眠質量佳。相反地,對那些有多動癥的孩子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在嬰兒期都有不規(guī)律的睡眠習慣,且睡眠質量不佳。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專業(yè)研究也證實:父母能否成功地就嬰兒的吃睡問題上建立好規(guī)律,這件事對孩子將來的情感發(fā)展和認知等都具有重大意義。首先,這不僅會關系到孩子身體是否健壯。其次,還會影響到他的智力、行為的發(fā)展。以美國為例,無論是科學的育兒雜志還是通俗的育兒知識書都強調要給孩子從小設定界限,即遵循規(guī)律,并且呼吁這樣的界限設定應該從嬰兒出生后就開始。
嬰兒期問題對成年后有影響
對嬰兒的“早教”可以從規(guī)律的喂養(yǎng)開始,給他建立每日吃、玩、睡有節(jié)律的生活,這也是寶寶擁有良好睡眠的前提,對他的智力發(fā)育有所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國外在孩子還是個小嬰兒時,就會訓練他獨自睡覺,但國內的父母則截然相反。其實,在“同床”這件事上,寶寶如果從小在睡眠上就養(yǎng)成了對父母的依賴,這就會讓孩子喪失與身俱來的獨立自然入睡能力,成年后也會造成一些行為、情感發(fā)展上的不獨立、怯懦、依賴父母等問題。
感官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期
感官能力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是新生兒時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這也是他發(fā)展自身能力的黃金時期,切勿錯過。比如,孩子出生后2~3周,他的眼睛就具備了認知色彩的能力,此時可對其進行視覺方面的訓練;2~3周大的孩子還能聚精會神地聽聲音,此時就可以給他播放之前胎教時播放過的音樂,以此來喚起他對音樂的回憶和感受。此外,父母還要抓住這個事情,盡可能用簡單的單詞說給他聽,訓練他聽音,為他日后學習說話作好準備。在情緒教養(yǎng)方面,此時的孩子也是最易接受的時期,父母要養(yǎng)成日常親切對話的習慣,這對于孩子良好情緒發(fā)展有莫大的幫助。
很多人會問早教教什么?
作為父母,需要具有思辨的頭腦,不要因為看到別人說錯就是錯,別人說對就是對,尤其是在針對孩子的成長問題上。父母需要客觀分析自己在面對孩子教養(yǎng)問題上的不足,甚至是錯誤,理性思忖孩子成長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以及作為父母的需求是什么,兩者之間如何達到平衡。當父母擁有了自我反思的能力后,也才會有教育的審美能力,才會產生有質量的選擇,知道孩子早教該學什么。
早教首先教育的是父母
早教首先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本身。孩子的成長是建立在父母的自我成長之上的,因為所有教育的選擇都是父母思想的體現(xiàn)。如果不能從兩人世界的夫妻成熟蛻變成三人世界中的父母,那么就極有可能會對早教做出錯誤的判斷:一種是早教等同于應試學習;一種是認為早教不需要。只有當父母能夠正確認識了早教,才會能意識到陪伴孩子成長才是早教的核心價值,父母的角色無人能夠替代,這也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只有父母學會了如何和自己的孩子相處,并且在相處的過程中理解孩子的行為,通過不斷完善自我、家庭的教養(yǎng)氛圍,從而才能在家庭環(huán)境中給予孩子成長所需要的成長元素,這才是早教學習的第一步。
在家庭教育中汲取素材
早教需要父母根據(jù)家庭情況進行選擇,所以父母需要根據(jù)孩子早期發(fā)展的個體差異,全方位的考慮孩子成長的需要都有哪些,能滿足孩子哪些需求。比如,一個搞藝術工作的母親,她的家庭就充滿了藝術氛圍,所以她可以提供給孩子足夠的認知藝術的機會和藝術體驗。在農村生活的家庭,可以借助先天的自然條件,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并了解自然風貌。
通過外界獲得成長機會
父母作為早期教育的實施者,并不能包辦所有的家庭教育。因為,當父母客觀地分析自我后,會意識到在某些方面自己的能力無法完成對孩子早教的部分時,就可通過外界的資源來完成對孩子早教的補足,比如幼兒園、早教機構等。但這種補足必須結合孩子的特點、父母的能力,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互補。比如,一個不知道應該怎么和孩子玩的父母,就很可能需要借助一個親子班來開拓自己的思維,從而學會如何與自己的寶貝玩耍的技巧,這就是一個補全的過程。比如選擇某個早教,他們獨特的課程綜合了精彩趣味的游戲、運動、體操、音樂、舞蹈、接力比賽、騎乘游戲等,在每周一次的結構性的適齡性課程中,孩子們在獲得無限歡樂的同時收獲力量、平衡、協(xié)調、敏捷和靈活性的發(fā)展,進而發(fā)展社交能力,并樹立良好的自信心和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