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茵很喜歡《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故事,常常讓媽媽讀給她聽,但媽媽認為書茵只有3歲,還不能了解這個故事的真正意義。
靜梅最愛看《人魚公主》,但每次她看完,都要痛哭一次。媽媽把那本書藏起來,靜梅又不斷地纏著媽媽,要求聽人魚公主的故事。媽媽非常擔心:孩子4歲的小心靈怎么經受得起這樣多次的刺激?
其實,父母不必擔心。孩子的心靈是不會受到傷害的。靜梅為人魚公主流淚,表示她能與主人公的遭遇產生共鳴;書茵之所以想聽賣火柴女孩的故事,一定是故事的某部分情節(jié)引起他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她要求反復接觸。這一切都表明,孩子已經具備文學欣賞的基本條件了。父母可以趁機引導孩子進入更高層次的文學欣賞。
一般讀者對文學作品有三種層次的反應:
一、個人情緒上的直接反應。
二、理解后推理的反應。
三、批判性的反應。
前者為后兩者的基礎。當我們看一本書或一部電影,往往會因內容的感動而或喜或悲,也可能在日后不由自主地深思它的內在含義。我們對作品的反應越強烈。故事中的人和事就顯得越生動和難忘。
幼兒為文學作品所感動或是對故事的情節(jié)有強烈的反應,父母應該為此感到高興。與此同時,父母要采用適當的方法來促進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和對自身反應的理解。
·把故事戲劇化 可由大人讀故事的敘述部分,由孩子編故事的對白,讓孩子從對話中感受故事人物的情緒。如人魚公主說話時是哭還是笑,心中是喜悅還是悲傷。
·探討改變故事情節(jié)的效果 如果王子知道事情經過的真相,故事會有什么不一樣?如果人魚公主沒辦法變成人形又會怎么樣?如果聽到這樣的故事,你還會不會哭呢?
·分析人物行為的動機 假如你是賣火柴的小女孩,你為什么要燒火柴呢?
·描述故事的背景 可以讓孩子畫出和說出她腦海中冬天的景色是什么樣的,海底是什么樣的。這項活動可以幫助幼兒注意故事中描述性的句子。
·激發(fā)表演興趣 當孩子對故事有一定理解后,就可以讓孩子加上動作進行表演。父母要引導孩子布置簡單的場景,提供象征性的服裝和道具。同一個故事表演一兩遍后,父母和孩子交換角色,讓孩子模仿另一個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增加新鮮感。
通過以上的活動,孩子不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還能發(fā)展口語表達能力。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從小感受文學的魅力。
文/依林
本文由《媽咪寶貝》雜志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