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孩子們知道打人、說謊和偷竊都是錯誤的行為,但是有時他們?nèi)匀粫椴蛔越、或者在情急之下做出這樣的行為。這是為什么?你該怎么辦?
4歲的婷婷在旁人眼中總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孩。而在她家里的一次生日聚會上,卻發(fā)生了一件大家沒有想到的事。媽媽回憶說:“我把剛買回來的生日蛋糕放在餐桌上就去準備飯菜了。客人還沒有來,我就發(fā)現(xiàn)蛋糕上的奶油少了一小塊兒。這時候,婷婷告訴我:‘媽媽,我剛才去客廳看書了,小熊跑過來碰它了!⌒苁俏壹乙恢恍∝埖拿,確實有偷嘴的毛病。,所以我就相信我女兒所說的話了。但是,一小時過后,婷婷走到我身邊,有點猶豫也有點膽怯地告訴我小熊沒有碰蛋糕,她承認是自己偷吃了一口。然后問我:‘媽媽,你會生我的氣嗎?’雖然我當(dāng)時并不生氣,但是她卻因為這點小事而說謊確實出乎我的意料。”
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有同樣令你料想不到的行為,而且這些行為恰恰是完全違背你平時的教誨的。就像有的動畫片里描繪的那樣,左邊一只天使,右邊一個惡魔,是它們時刻在控制著小主人公的行為。
3、4歲的孩子正處于道德觀初步形成的階段。這個時候是父母使用各種方法幫助孩子打下堅實基礎(chǔ)、樹立正確道德觀的大好時機。
3、4歲的孩子好像也是在被天使和惡魔交替控制著。一方面,他們對是否遵守了規(guī)則、待遇是否公平這些事情非常在意,而且認為好人必定戰(zhàn)勝壞人。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在玩游戲的時候卻會耍賴,也會順手牽羊、拿走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或者動手打他的朋友。
其實這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正處于道德觀初步形成的階段。在明確的是非觀念形成之前,他們常常會混淆正確與錯誤的概念。
簡單地說,道德觀的形成,就是指孩子有能力把父母言傳身教的準則自我吸收和消化了。當(dāng)孩子的道德觀正處于形成階段的時候,他需要動用他日益增長的智力、交往能力和感知能力來吸收和消化父母的教誨。這個時候是父母使用各種方法幫助孩子打下堅實基礎(chǔ)、樹立正確道德觀的大好時機。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為什么有一些行為是錯誤的,同時也可以讓孩子通過換位思考的方法對錯誤行為有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在孩子們能夠靠正確的道德觀引導(dǎo)自己行為之前,他們還是要依賴于父母和老師的不斷提醒,還需要父母和老師時常在他們耳邊告誡什么是正確的行為。在3、4歲孩子的眼里,權(quán)威的力量是無窮的。也就是說,如果父母說這是對的或者那是錯的,那么他們的想法就是“好吧,肯定就是這樣了”。不過,父母應(yīng)該知道,你的孩子接受你的說教并不僅僅是因為他把你看作權(quán)威,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愛你,他想和你一樣。
孩子們的道德觀是與成人完全不同的。
孩子們評判是非對錯的標(biāo)準有時與成年人完全不一樣。所以,父母們需要關(guān)注3、4歲孩子的特性,才能理解他們的行為然后才能對癥下藥。
第一、 孩子們開始靠自我的判斷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觀了。他們把事情簡單地看成不是黑的就是白的,想法直接并具體化。比如說,他們常常認為結(jié)果比動機更重要。一位瑞士心理學(xué)家曾做過這樣的測試:先給孩子們講述一個關(guān)于2個小孩的故事,然后問他們兩個孩子當(dāng)中誰的行為更不好。故事大致的情節(jié)是這樣:一個孩子為了給媽媽一個驚喜,就主動幫媽媽把洗干凈的器皿放進廚柜里,結(jié)果摔碎了4個杯子。另外一個孩子呢,為了爬到高處,拿媽媽不讓他吃的那些糖果,一不小心把一個杯子碰在地上,摔碎了。測試的結(jié)果是,孩子們把注意力都放在摔碎杯子的數(shù)量上,而不是那兩個孩子的動機上。所以,他們大都認為摔碎4個杯子的那個孩子做得更差,恰恰與成年人看重動機的觀點完全相反。
第二、3、4歲的孩子自我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個“理論”:因為是他們想要的,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