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不健康的話題;在方法上要以科學與文明為基本原則,教會他們使用優(yōu)美健康的語言,培養(yǎng)他們表達的準確性與流暢性,切忌動用粗話、臟話或野蠻行為。
最后要強調一點,爭吵結束時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消除隔閡、相互諒解的機會,以增強團結。
害羞
害羞,通常被視為一種不良個性,但美國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卻發(fā)現(xiàn):害羞者的神經系統(tǒng)天生較發(fā)達,智商較高。在社會交往中,害羞者由于自我意識強烈,變得更為敏感和機警,一遇到陌生人,便心跳加速,臉紅耳熱,手足無措。
生活中也不難看到,害羞者多較精明,勤于思考,富于創(chuàng)造力和實干精神,對坎坷、挫折、失敗等的承受能力也較強,因而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當然,害羞性格的消極一面也不可忽視,如不善辭令、臨陣膽怯退縮等。但只要引導孩子積極投入社會交往,廣交朋友,則消極一面可逐漸減輕或消失,父母不必為此憂慮。
搞破壞
給幼兒一本畫冊,他會一頁一頁地撕破,給他一件玩具,他玩一陣便將其拆開或砸壞,頗令父母苦惱。
其實,這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種表現(xiàn)。求知欲是人類天生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幼兒由于智力和語言表達受限,只好采取另一種方式去探索與認識事物,這就是他們“破壞”行為的緣由。
幼兒對物體進行摔、撕、砸等破壞行為的心理動機,主要是想用自己的小手揭開陌生事物之謎,或想檢驗一下自己的能力。
因此,父母應盡量理解幼兒的這種心理活動,主動幫助孩子滿足其求知欲望。比如,買回一個新玩具,可先拆開讓孩子觀看,同時給予講解,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孩子的智力,也可以減少“破壞事件”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