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只有親自嘗試了,孩子才會知道,原來,大青蟲身上的“眼睛”是用來唬人的,蚱蜢被捏的時候會分泌像醬油一樣的液體,用手抓蝽(也叫臭大姐、放屁蟲)會有臭臭的味道……
很多媽媽會擔(dān)心,孩子接觸小蟲子很臟,極有可能會被刺傷,因此會擔(dān)心寶貝有意外而不讓他碰觸,殊不知孩子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和勇敢探索的精神,才是更需要我們加以呵護(hù)的。當(dāng)然,一些看得見的危險還是要事先告訴孩子的——
★ 身上有刺的毛毛蟲,不管是黑乎乎的,還是彩色的,這些長刺的家伙還是不要碰。
★ 蜜蜂、馬蜂這類尾巴帶蟄刺的昆蟲,不能用手去抓,否則會被當(dāng)成“敵人”對待,而且刺了人之后,小蟲子自己也活不長。
★ 螳螂的“大刀”長得雖小卻夠鋒利,翅膀張開通常是它在向你示威,抓螳螂的時候要使用迂回戰(zhàn)術(shù),從后面一把捏住它的細(xì)腰,再厲害的“大刀”也都沒辦法發(fā)揮威力了。
★ 蝎子、蜈蚣有毒,它們總是藏在磚頭下面,要小心哦!實在好奇的話,可以用筷子夾起來觀察和拍照。
泥土沒你想象得那么臟,蟲子也并不都有害,如果孩子喜歡,明智的爸爸媽媽應(yīng)該和他一起“研究”,而不是貿(mào)然反對與制止。如果媽媽有“潔癖”,對微生物、昆蟲心存恐懼,那么,克服弱點的機(jī)會來了,就從和孩子一起玩沙子、玩泥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