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缺席” 早教效果打折扣
“家長不要指望在早教課上完成孩子全部的早教內(nèi)容。”楊健說,很多家長以為,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送進早教機構(gòu),或者以“工作忙”等為理由,很少參與孩子的早期教育。
其實,在日常生活細節(jié)中,父母可以大有作為。楊健說,帶孩子上公園時,有的家長帶孩子遛一圈,有的則在玩耍時不斷增長孩子的見識,兩相比較,效果不言而喻。
“帶孩子上公園,是教寶寶認知能力訓(xùn)練極好的機會。”楊健建議,家長進了公園可以問問寶寶:“這棵樹和那棵樹,哪棵高一些?哪棵離我近一些?花是什么顏色?鳥在空中飛,那么魚在什么地方?”
在感知能力訓(xùn)練中,時間感知比空間感知難度大,因為時間是無形的。家長們可以從最直接的開始教,比如對孩子說:“等一會兒,我來幫你。”家長過一會兒再來到孩子身邊,然后強調(diào):“寶寶,爸爸這不是一會兒就來了嗎?”孩子明白了“一會兒”就是這個意思。
楊健用3個關(guān)鍵詞來概括早期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健美、聰慧、性格品質(zhì)好。”他指出,0~3歲早期教育涵蓋健康活動、認知活動、語言活動、社會活動、藝術(shù)活動5個方面,缺一不可。
別用“兒語”跟孩子說話有的家長教孩子說話,習慣用兒童語言,如吃肉不叫“吃肉”,叫“吃嘎嘎”;喝水不叫“喝水”,叫“咕咚咕咚”……在很多家長看來,這種說話方式既顯親昵,又易于孩子理解,讓他跟著學說話。
“家長一味地用兒童語言和孩子交流,其實不利于孩子語言能力提高。”楊健說,孩子剛學說話時,因為發(fā)音的緣故只會說“水水”、“車車”、“杯杯”等,但家長如果總是用兒童語言與其溝通,這會導(dǎo)致孩子長到一定年齡都只會說類似的疊詞。
楊教師指出,1~3歲是語言的爆發(fā)期,家長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時期對孩子的教育。在正常情況下,1歲7個月的寶寶,已經(jīng)基本能說主謂句了,如“寶寶喝水”、“媽媽走了”。在進行語言訓(xùn)練時,家長應(yīng)該準確使用語言,充分利用便于背誦的兒歌,給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氛圍。
有家長提出了質(zhì)疑:“孩子聽得懂嗎?”“早期教育是可以‘對牛彈琴’的。”楊健說,要孩子理解后再教,那幾乎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教,因為嬰幼兒幾乎什么都不理解。就像孩子開口叫“媽媽”一樣,他其實不懂“媽媽生育了他”、“媽媽是爸爸的太太”等含義。早期教育的關(guān)鍵是及時輸入信息,讓孩子在大腦里形成“印刻”,理解是以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