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背景:
在主題活動“動物寶寶”的探索中,孩子對憨態(tài)可掬的烏龜產(chǎn)生了興趣。于是我把家中飼養(yǎng)的16只大小不等、品種各異的烏龜帶進了教室,這下可樂壞了班上的孩子們,他們整天圍在龜盆邊與烏龜嬉戲……。孩子的興趣,自然也引來了眾多家長的參與,所以每天都會有孩子拉著家長帶來小魚、龍蝦、瘦肉等烏龜喜歡的食物前來喂食、觀賞……,“烏龜勇斗龍蝦”的場面驚心動魄,“烏龜互相撕咬、爭搶食物”的場景讓孩子們大叫“加油、加油”。幾天下來,孩子開始不滿足于只讓烏龜呆在狹小的龜盆中,在征得老師的同意后,孩子們把烏龜“請”了出來,和烏龜一起玩,膽小的烏龜呢,在教室里悠閑地爬著,身后總不乏“忠實”的跟隨者……
在與烏龜?shù)挠H密接觸中,孩子們對“烏龜”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對烏龜?shù)耐庑翁卣、生活習性有了初步的了解,積累了相關的經(jīng)驗。結(jié)合小班《學習教材》上的內(nèi)容,我給孩子們了講述了故事“送大烏龜回家” 。
案例:
“老師,你講錯了!”當小朋友還沉浸在小動物團結(jié)起來、齊心協(xié)力將“大烏龜送回家”的喜悅中時,家楨小朋友一語驚人地發(fā)話了,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大家向他投去了詫異的目光。“哪里講錯了”?”我本能地問道,(心中納悶,這個故事選自教材,不會錯呀。“烏龜四腳朝天會自己翻身的,用不著別人推的?”孩子自信地說著。ㄓ械览,“自己翻身”可是烏龜?shù)谋灸堋<覙E居然能想到這一點,說明孩子平時觀察得非常仔細,我為孩子的表現(xiàn)而叫好。┪野底运尖庵來不及做出應答,“不信把烏龜捉出來……”孩子見我沒吱聲就邊說邊向龜盆走去,捉出了盆中最大的一只烏龜,順勢將它四腳朝天放置在地板上,(原來孩子是想用實驗來說明自己的觀點,讓事實說話,有道理。)該舉動立即吸引了孩子們的視線,大家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地看著“大烏龜”的反應,停了一會兒,只見大烏龜慢慢地伸長脖子和四條腿,并用頭和腿使勁兒仰面往地上一頂,“噗嗵”笨重的身體終于翻了過來,隨后雙眼四處觀望了一下,慢悠悠地朝前爬了起來……,“烏龜自己回家嘍” 孩子們發(fā)出了歡呼聲,家楨終于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事實”告訴大家,烏龜除了在水中會翻身,其實在陸地上也會自己翻身的……
分析與思考:
傳統(tǒng)的“教材觀”認為:教材具有學術性、知識性和權威性。教學,就是把人類精華的知識傳授給孩子;教材,就是傳承知識的載體。隨著課改的深入,傳統(tǒng)的教材觀受到了挑戰(zhàn):
故事“送大烏龜回家”出自于新教材,是反映在特定情景中(即烏龜滾下山坡不能動的情境),小動物想辦法(結(jié)合烏龜?shù)牧曅裕核蟹恚┙鉀Q問題。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孩子關愛他人,并體驗“團結(jié)起來力量大”的道理。然而,孩子從自己對烏龜“習性”的了解出發(fā),一語道破了“情節(jié)”的破綻。“老師你講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