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啟蒙教育的核心是“培其根”、“固其本”、“使之正”,強調(diào)培養(yǎng)兒童正直品性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回顧中國
古代的啟蒙教育,我們可以如數(shù)家珍地列出一連串優(yōu)秀的兒童讀本:《禮記》中有《曲禮》、《少儀》、《內(nèi)則》,《大戴禮記》中有《保傅》和《曾子事父母》,還有《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顏氏家訓》、《童蒙須知》等等,至今不乏現(xiàn)實意義。南宋大理學家朱熹從事教育50載,對兒童啟蒙教育尤有建樹。朱熹認為,國家能否昌盛強大關(guān)鍵在于是否有棟梁之才,而棟梁之才源于對兒童的良好教育,兒童思想單純、未受社會污染,只要引導得法,就有望培育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他因此提出“童蒙養(yǎng)正”的理念,這種理念今天看來也是值得肯定的。近年來在海內(nèi)外中小學中方興未艾的“讀經(jīng)熱”,業(yè)已證明對提升下一代的德育、智育不無裨益。
“詩教”也是很有“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啟蒙教育形式!墩撜Z·泰伯》載:“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笨鬃拥摹芭d、觀、群、怨”說是春秋時期文學方面的重要見解之一,全面概括了詩歌的社會作用和審美效果,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系統(tǒng)的詩歌教育理論,奠定了古代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tǒng)。此后,歷朝歷代的詩歌教育都十分強調(diào)思想教育功能。傳統(tǒng)的“詩教”教材包括儒家典籍《詩經(jīng)》,和各種韻文識字讀物以及《神童詩》、《千家詩》、《唐詩三百首》、《訓蒙詩》、《小學詩禮》等等,可謂琳瑯滿目爭奇斗艷,很受兒童的歡迎。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黃庭堅、宋之問、歐陽修、蘇軾等名家詩篇都是古代“詩教”的好范文。
古代的作家詩人們不僅關(guān)注兒童成長、親身實踐“詩教”的責任,還寫出許多童趣盎然的兒童詩,成為中華文學大觀園中的奇葩。詩圣杜甫有一首《江村》,將自己小兒子敲針作鉤的天真童稚活鮮鮮地描寫出來,其詩云:“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唐詩人胡令能的童趣詩《小兒垂釣》,也寫得繪聲繪色充滿童真:“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這個頭發(fā)蓬亂的山野孩子,熟知魚兒喜歡陰濕水域的特點,又怕響聲驚動魚群,便選擇人跡罕至、陽光難照的草叢作釣位,不拘形跡專心致志釣魚。“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詠鵝》更是膾炙人口:“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詩以一個七齡童的眼光觀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tài),形象逼真、生動活潑,寥寥18字,活龍活現(xiàn)繪就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堪稱兒童詩中的極品,流芳千古,深得兒童和成人的青睞。
宋人雷震有《村晚》一首曰“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睂⑾﹃栂乱粋返家牧童的聲影寫得多么清麗灑脫。請看另一位宋朝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痹娙耸惆l(fā)了一種思鄉(xiāng)懷親的情感,引發(fā)了詩人對自己童年的聯(lián)想,那是何等天真浪漫、無憂無慮的時光啊,令讀者油然而生一種親切感。而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寫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边@首詩描寫了詩人在江南見到的春日景象和放學的兒童放風箏之情景。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的禮贊、對兒童的羨慕,而對兒童的羨慕正是對未來、對希望的祈禱與祝愿,讀這樣的詩歌,誰都會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