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而言,在機械的記憶和死板的活動中,他們根本無法學會思考,只有在思考中玩耍,在思考中學習,他們才能真正學會思考。
下面列出四個場景,顯示父母對孩子行為的不同對待會導致孩子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情境一:句號和問號
2、3歲的寶寶已能靈活地走動,而且很愛玩電動玩具汽車。一天,寶寶玩電動玩具汽車時,突然汽車停下來了,寶寶著急地說:“媽媽,汽車不動了。”
媽媽甲:“寶寶不用著急,汽車不動是因為沒有電池了,媽媽用新電池裝進去,汽車馬上就會動了。”
媽媽乙:“汽車怎么不動了呢?寶寶自己想想是什么原因呀。”
點評:寶寶能操作玩具、自己玩,這是寶寶在認知上一個很大的發(fā)展,也表明寶寶的自主意識在操作玩具中得到了發(fā)展。這時會發(fā)生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正是讓寶寶思考的好機會。
媽媽乙讓寶寶自己想為什么汽車不動了,而不像媽媽甲簡單地給了寶寶一個結論,這就促使寶寶自己動腦筋。媽媽甲對寶寶的問題給了一個句號,而媽媽乙給寶寶的是一個問號。
因此,媽媽能讓寶寶經(jīng)常在問號中思考,寶寶就會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媽媽的啟發(fā),在思考中學會思考,從而養(yǎng)成愛動腦筋的良好行為習慣。
情境二:封閉和開放
寶寶長到6歲就要接受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這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件大事,因為從上學那天起,寶寶的生活將從以游戲為主轉入以學習為主。這個時候,父母對寶寶的指導,也會使孩子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就數(shù)學而言,最早學習10以內數(shù)的認識和學習10以內數(shù)的大小比較。對此,兩位媽媽分別給孩子出了道題。
媽媽甲:9○7(在○內填上適當?shù)姆?。
媽媽乙:9>○(在○內填上適當?shù)臄?shù)字)。
點評:從知識的角度出發(fā),這兩道題都是讓孩子復習10以內數(shù)的大小比較,但就對孩子的思維發(fā)展而言,這兩道題的難易程度相差非常大。
媽媽甲出的題目,答案是唯一的,是封閉性的,也就是說,在“9○7”這道題中只能填“>”這個符號。而媽媽乙出的“9>○”,在○內可以填“8、7、6、5、4、3、2、1或0”這9個數(shù)字,這種答案具有開放性,即答案不是唯一的。而且媽媽還可以鼓勵孩子按順序寫出這幾個數(shù)字,培養(yǎng)孩子的有序思維;讓孩子用語言來表達“比9小的數(shù)都能填”,這又培養(yǎng)了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這類題目,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即不僅有知識功能,而且有發(fā)展其有序思維、發(fā)散思維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認知功能,而這些思維品質均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父母應考慮如何讓孩子在開放性的題目中學會思考,而不要滿足于封閉性的答案。父母不僅要關注孩子解題的結果,更應關注孩子解題的過程和策略,讓孩子從小學會應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進而在多種策略中學會選擇較優(yōu)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