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 心理學者
蘭州28歲女子林娟(化名)因癡迷劉德華而成為全國矚目的一個新聞焦點。
據(jù)報道,林娟對劉德華的癡迷從16歲開始。1994年2月的一個晚上,她夢見自己房間里有一張劉德華的照片,照片左邊寫著“你這樣走近我”,右邊寫著“你與我真情相遇”。從這個夢開始,“劉德華的影子幾乎出現(xiàn)在她的每一個夢中”。
做這個夢之前,林娟只知學習從不追星,不僅成績出眾,還是優(yōu)秀班干部。但做這個夢之后,她“晝思夜想,失眠、吃不下飯,甚至把自己關進房子里,不與任何人說話”。并且只關注與劉德華有關的事情,“每天除了欣賞劉德華的電視演唱會外,就是從各種娛樂雜志上剪貼劉德華的相片”。
只做這些并不算什么,林娟受人關注的地方在于,她夢想見劉德華一面,并得到他的簽名。為了幫女兒圓這個夢,她父母一次籌借1萬元,一次籌借5 000元,最后又賣掉不足40平方米的住房,讓林娟去北京和香港觀看劉德華個人演唱會。這些傾家蕩產(chǎn)的舉動并沒有讓林娟達成愿望。最后,林娟的父親表示,為了讓女兒圓夢,他愿意賣掉他的一個腎。
這則新聞于2006年3月26日收尾。當日,劉德華對媒體表示,如果歌迷利用不正確、不正常、不健康的方法與他見面,他決不理會。劉德華更強調(diào),他“最憎惡”不孝的歌迷,歌迷的家長也不應縱容孩子的過火行為,呼吁停止此行為。
雖然媒體對林娟一事的報道甚多,但并沒有披露林娟足夠多的個人成長經(jīng)歷,很難確切分析她狂熱追星背后的心理機制。不過,通過林家傾家蕩產(chǎn)以及林父不惜賣腎幫女兒圓一個荒唐夢的舉動來推測,林娟應該是一直生活在溺愛的環(huán)境中。
溺愛是毀滅性的教育方式,它會壓制而不是助長孩子的成長。對這一點的共識應該不成問題,只怕天下多數(shù)父母都知道溺愛不好,真正的問題是:
明明知道溺愛不好,但為什么,那么多的父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溺愛行為呢?
看起來,溺愛仿佛有那么一點偉大的味道,因為從現(xiàn)象上看,溺愛的父母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成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梢哉f,無限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無限制地在給予自己。
“每個人內(nèi)心中都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nèi)在的父母’,其內(nèi)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xiàn)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nèi)化,當我們做父母時,這個‘內(nèi)在的父母’就是我們自己。另一個是‘內(nèi)在的小孩’,其內(nèi)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nèi)化。”廣州白云心理醫(yī)院的咨詢師榮偉玲說。
她斷言說:“溺愛有很多種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內(nèi)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愛的父母將自己‘內(nèi)在的小孩’投射到現(xiàn)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jié)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jié)制地滿足自己。”
榮偉玲說,因為剛發(fā)生的兩件事情,讓她醒悟到,如果她做了媽媽,只怕也會是一個溺愛的媽媽。
她是在一家咖啡店接受采訪的,在等待記者時,她買了一個比較昂貴的小糕點。但買了之后,她覺得這個糕點不是買給自己的,而是買給另一個人,但另一個人是誰呢?她略微思考了一下,找到了一個答案:單位同事9歲的兒子。
沒有孩子的榮偉玲很喜歡這個小家伙,她在白云心理醫(yī)院的家里有一個禮盒,里面總放著一些誘人的糕點,但她從來不吃,總是留給這個小家伙或其他孩子。最近幾個星期,因為工作太辛苦,一天晚上下班后,她想縱容自己一下,于是打開了這個禮盒,但一剎那間,她的腦海中突然出現(xiàn)了一句話:“我吃這么好的糕點,太浪費了吧。”最后,她去了醫(yī)院的小吃店隨便買了點糕點犒勞了一下自己。
“那些糕點為他而留,咖啡店的這個糕點也為他而買。”她說,“但我突然間問自己,那個小家伙喜歡吃咖啡店的這個糕點嗎?答案是,不知道。但我知道,這個糕點的口味是我最喜歡的一種。就在這一瞬間,我明白,它其實是為我‘內(nèi)在的小孩’而買。”
領悟到這一點后,榮偉玲知道該縱容自己一下了,于是她消滅了這個小糕點,但心中仍然有一點隱隱的負罪感。
“這個負罪感是我‘內(nèi)在的父母’在說話,他說,你這么大人了,不該這樣慣自己。”榮偉玲說,“那些溺愛的父母也一樣,他們‘內(nèi)在的父母’也告訴他們,愛自己不對。既然如此,他們就只好去拼命愛孩子。”
這聽起來很好,但問題就在于,當父母溺愛孩子的時候,他們很容易會忽視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成長需要。溺愛的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永遠都不要長大,一輩子都做他們“內(nèi)在小孩”的被投射對象,否則就會感覺到失落,就像是丟掉了什么似的。
榮偉玲說,之前她無數(shù)次憧憬過,要是她有個女兒,一定會經(jīng)常帶她去糖果店、糕點店……讓她吃遍自己喜歡吃的所有糕點,而自己看著她吃就非常滿意了,“這其實是我‘內(nèi)在的小孩’在滿意。”
“雖然我自認是優(yōu)秀的心理咨詢師,雖然我理智上知道溺愛不好,我也一次次地給別人做過咨詢。”榮偉玲感慨說,“但如果沒有這些領悟,我一樣會成為一個控制不住溺愛行為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