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手做中學
透過去操作,會有很多不同的身體感官接觸,得到平常沒有的學習回饋,增加觸類旁通的機會。千萬不要只有讓孩子去用想的、用看的、用聽的,這樣學習效果不但不能穩(wěn)固,而且記憶的也不夠牢。
二、不用凡事井然有序
除了生活常規(guī)外,不要凡事要求孩子井然有序,都按照家長的指揮,這樣孩子的好奇心及探索力,恐怕會被壓抑。很多孩子其實都會窮盡腦袋,整理出一個自己的方向,可以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觀察孩子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再適性引導。
三、錯誤失敗中學習
要能接受孩子從錯誤失敗中學習,嘗試錯誤是人類進步最大的來源,讓孩子總是當贏家的教養(yǎng)方式,孩子則不會從錯誤中修正,想法就會變化很少,更不太會有不同于別人的新點子。
四、多專注觀察
觀察是模仿的前一步,模仿是執(zhí)行的前一步,孩子腦袋里的創(chuàng)意字典,需要專心觀察,進一步的揣摩,被環(huán)境允許加油添醋后,就會出來新的東西。美國哲學家及 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曾經提出“Learning by Doing”的學習方針,他認為直接、具體的實際經驗才是真正學習的過程。
啟發(fā)創(chuàng)造力天賦的關鍵
內在動機及學習欲望是孩子本身就存在的,我想這是許多教養(yǎng)專家最想讓家長們知道的重點,那大家一定在思考,“父母的角色在哪里?”、“后天我們該做些什么啟發(fā),才能很自然的打開孩子先前的潛能?”對于從以前到現在,啟發(fā)創(chuàng)造力天賦的關鍵,我認為有以下6個做法:
一、陪伴孩子分享樂趣
孩子有時候需要你陪玩,是因為想要有人可以分享他所發(fā)現的變化及樂趣;孩子有時卻不要你動手教他,是因為他逐漸在長大,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家長該有計劃的教養(yǎng)。
二、放手讓孩子去做
幫孩子解決問題前,家長先等一等,放手讓孩子去做,你就會很驚訝他會的比你想像中的多,而且你的想法,不見得是孩子的想法,陪伴就好。
三、提供孩子需要用品
提供孩子自然的環(huán)境或創(chuàng)造力材料就好,孩子不一定需要爸媽這本參考書,因為孩子有他的想法,會變出自己的玩具,也期待自我發(fā)揮。
四、玩中學做中學
透過游戲的方式來進行,玩中學就是做中學,從小提升孩子的興趣,讓他發(fā)自內心覺得好玩,比提升孩子的技巧還要更重要。很多爸媽覺得寶寶總是整天都很黏人,其實適度增加孩子與環(huán)境互動,讓寶寶大量探索及發(fā)展好奇心,孩子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
五、尊重孩子的想法
尊重孩子透過感官體驗到的東西,并參與孩子的夢想話題,讓孩子當當小老師來增加自信心與成就感,傾聽他們想要跟爸媽表達的,適當加入大人的想法,可快速提升孩子語言的成熟度,也是增加智力的好方法。
六、豐富生活自然體驗
父母帶著孩子,透過更多生活的、自然的體驗,對孩子的大腦來說,就是不斷的在做科學實驗,F在爸媽應該跳出教養(yǎng)的框架,不單讓孩子覺得只有在教,教養(yǎng)中只有禁止及規(guī)定,才能讓你跟寶寶中,有第二層、第三層的親子關系,而不是停在上對下的教養(yǎng)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