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人感言以情為主導的活動設計不但感動了孩子,也感染了觀摩的老師。活動之后,老師們進行了熱烈的研討。感謝她們,給了我很多肯定和鼓勵。而更讓我珍惜的,是那幾個不同的聲音,它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
1.該放不放,必受其亂。一位老師首先對我確定“閱讀重點”的做法提出了質(zhì)疑:“活動一開始教師即由導讀確定了閱讀重點,其后大部分時間都圍繞這個重點展開。那其他所謂體現(xiàn)自主的通讀和選讀還有存在的價值嗎?”確定閱讀重點的做法源于想讓活動更精煉,但細想之下其實是一種高控制。盡管我在之前和之后安排了通讀和選讀,可事實上,牽著孩子的那根繩一直牢牢地拽在我手里,所謂“自主”只是一種點綴。記得在通讀環(huán)節(jié),曾有孩子對貝迪生氣后爬到樹上的情節(jié)很感興趣,卻生生地被我一句“你在其中找到愛了嗎”給壓了下去。然而,意猶未盡的孩子在后來的選讀中仍對此念念不忘,導致活動稍稍偏離了預想的軌道,F(xiàn)在想來,這應該是我早早確定重點導致的必然后果。
2.主導越位,主體遮蔽。緊接著,一位老師就我最感得意的精讀環(huán)節(jié)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精讀是活動的重點,其中三個關鍵畫面是由老師選擇的,后來講述時的自選也是在這三個畫面中。這是真正的自主嗎?”捫心自問,我想讓孩子自主。但我有很多擔心:其一,三個關鍵畫面我不出示,孩子們自己能找到嗎?萬一找不到,我如何實現(xiàn)“體會母子親情”的情感目標?其二,盡管我的施教對象是大班幼兒,但他們的自主閱讀能力我心里沒底,我不給出一個范疇,他們會不會離我越來越遠或全都浮于淺表?正因為種種擔心,才使活動中的自主“猶抱琵琶半遮面”。一句話,主導遮蔽了主體,孩子并沒有真正自主。
我感覺,我走進了一個怪圈:想要踐行自主,卻抓住自認為更有價值的情感不放;想讓孩子自主,卻左不放心、右不相信。難道是我的價值導向出了問題?多次思慮之后,我決定重新演繹《愿望樹》,以期教學更有效。
實踐二:各會其意,體驗思想砥礪的理趣此次,我果斷地轉(zhuǎn)換思路,把更多的自主權還給了孩子。在幾番痛苦的自我否定之后,2013年3月,我第二次公開展示了《愿望樹》。
目標1.在通讀故事的基礎上,能大膽質(zhì)疑并主動尋求答案,在質(zhì)疑和解惑中探索自主閱讀的方法。
2.會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對畫面和故事的理解,能根據(jù)畫面細節(jié)探究文本內(nèi)涵、感受故事主旨。
過程一、談話導入,回憶故事1.昨天,我們一起看了繪本《愿望樹》。通過看書,你知道了故事的哪些內(nèi)容?
2.很多小朋友已學會通過看書來了解故事了,但也有一些疑問。今天,我們就一起看著書來討論小朋友的問題。
二、幼兒質(zhì)疑,選擇話題1.說一說,你的問題是什么?(幼兒講述問題,教師逐一用圖加文的方式記錄、展示。)2.因為時間關系,我們一次最多只能解決四個問題。到底解決哪些問題,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決定?
3.幼兒自選方法選出本次活動要解決的問題,并按想解決的問題自然分組。
三、自主閱讀,尋求答案1.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2.現(xiàn)在就請小朋友用剛才說的方法試著去書中找一找問題的答案?梢赃呎疫吅秃门笥延懻。
3.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尋找、討論問題答案。
四、講述交流,深入閱讀1.分小組說一說,你找到的答案是什么?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幼兒講述,教師根據(jù)幼兒回答選擇重點畫面朗讀部分文字。)2.教師用簡短的語言小結幼兒尋找答案的有效方法及故事主旨。
● 案例回放說實話,在活動實施之前我是有些擔心的,不知道此次能帶給大家什么。但活動過后,熱情的同伴及時幫我進行了提煉。聯(lián)系自身感受,我對第二次實踐有了定論:求同存異,各有會意。
1.質(zhì)疑與解惑磨礪同行。其實,這次活動的設計思路很簡單,即質(zhì)疑——解惑。由于把更多的自主還給了孩子,因此整個活動基本是由孩子掌控的。這樣做的結果便是:孩子激情四射,信心滿滿。在解答質(zhì)疑“為什么煎餅是媽媽送來的”時,除大多數(shù)孩子發(fā)現(xiàn)了隱藏在11頁右下角的媽媽頭像外,有孩子還找到第6頁作為佐證:貝迪離家后從窗外往里看時,媽媽和弟弟的影子正是做煎餅的動作。如此細致的觀察和有邏輯的聯(lián)想,絕非是老師“教”能得到的。在此問彼答中,孩子們不斷思考、尋找、發(fā)現(xiàn),體會著自主閱讀的樂趣。
2.幼幼與師幼多維互動。這一次的執(zhí)教,我倍感輕松。因為我知道,在這種模式下,我不再是權威,孩子自己完全有釋疑的能力。我要做的,只是適時地點撥和提升。如現(xiàn)場有孩子提出:為什么貝迪白天和弟弟吵架,晚上又和好了?翻看全書后,似乎沒有畫面能直接解答這個問題。這時有孩子猜測:“貝迪晚上可能忘記吵架的事了。”我及時推進:“貝迪為什么會忘記吵架?”這時,參與討論該問題的孩子紛紛舉起了小手:“貝迪和小動物玩了一會兒就忘記了。”“貝迪坐在自己最喜歡的樹上,他就不生氣了。”“過了好一會兒了,貝迪又覺得媽媽和弟弟很好了。”無需教師多言,文本的主旨之一——生氣了怎么辦已了然展現(xiàn)在孩子面前。這種教化的獲得是那么自然,真正做到了“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