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曾說過,“教師所要創(chuàng)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在幼兒園生活中,作為教師更應當與幼兒一起創(chuàng)造一個真善美的小世界。讓孩子在感受別人愛的同時,也嘗試著去愛別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明確指出:萌發(fā)幼兒愛家鄉(xiāng)、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yǎng)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xiàn)美的情感和能力。
如今的孩子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長期處于眾星捧月的地位,加上家長重智輕德的教育傾向,使多數(shù)幼兒形成了自我中心,只知獲取,不懂給予,眾人為我的心理傾向。前不久,一項現(xiàn)代兒童生存狀況調(diào)查顯示:90%以上的孩子有“惟我獨尊”的傾向。具體表現(xiàn)為:他們很少幫父母做家務,沒有覺得父母掙錢辛苦,也很少幫助別人。這是我們現(xiàn)行教育的一種悲哀,即在為孩子付出大量愛的同時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讓孩子學會愛,學會如何去愛自己的父母,學會如何去愛自己的老師,愛所有關心幫助自己的人。
那么如何把愛的種子撒播到孩子心中呢?孩子的愛心不是靠強行灌輸,在一夜之間培養(yǎng)出來的;更不是用沒有原則、失去理智的溺愛換來的。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如同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一個從外在到內(nèi)在、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發(fā)展過程。
一、 在日常生活活動中貫穿愛心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最初擁有愛心,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生活的環(huán)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發(fā)生了變化。幼兒時期是孩子個性、品質(zhì)形成的重要時期關鍵是成人怎樣正確引導和培養(yǎng)。人們都看過這樣一個公益廣告:“媽媽。洗腳!笨梢钥闯,孩子是渴望愛心教育的,愛心教育應從娃娃抓起。幼兒園是孩子生活的大集體,環(huán)境的影響和教育對他們極其重要。作為老師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從孩子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如教育孩子:不小心碰著別人要主動說聲對不起;別人幫助你要說聲謝謝;別人摔倒要關心幫助別人……但是,當我們在大唱贊歌的同時,,工作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又不免令人深思。最典型的教育案例——《被遺忘的愛心教育現(xiàn)場》。在一次散游,教師帶幼兒到戶外游戲,途中恰逢一工人在疏通下水道,周圍一帶都散發(fā)著作嘔的臭味!袄蠋煟俏皇迨逶诟墒裁窗?” “站在那么臟那么臭的地方,他可真不講衛(wèi)生!”……一些好問的孩子拉開了話匣子?墒沁@位老師只顧著捂鼻子,根本沒有理會孩子的提問,取而代之的是她大嗓子門的吆喝聲:“臭死了!孩子們快點走,要不然我們的鼻子可要跑了!”說著,便將孩子像趕鴨子似的帶離了那個活生生的愛心教育現(xiàn)場。
陳鶴琴先生說:“怎樣的環(huán)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 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幼兒一生的發(fā)展打好基礎。這一基礎包括品德、經(jīng)驗知識和智力等方面,而品德是核心。但是恰恰這一基礎卻不為該老師所重視。或許還有更多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不善于捕捉幼兒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生活片段,隨機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這是現(xiàn)行教育對當代教師的素質(zhì)要求,我們有義務讓孩子在生活中感受愛的同時,也學會愛別人。由此可見,一日生活中教師愛的隨機教育固然重要,可也不少了愛的環(huán)境的催化。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上,有意識地選擇一些以愛為主的內(nèi)容,如在主題墻的布置上,體現(xiàn)愛的教育;在自然角里放些小朋友們喜愛的動植物,讓孩子關心、愛護、照料它們,體驗付出愛心的喜悅;教師應時刻充滿愛,以積極的口吻,溫柔的動作、耐心的態(tài)度去感染孩子,使孩子的愛心在愛的氛圍中慢慢充盈起來。
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整合愛心教育
1、充分挖掘?qū)W科教材中的“愛心”素材
在幼兒園的教材中,有些“愛心”素材可充分利用。如:中班語言活動《三只蝴蝶》,該活動目標為理解故事內(nèi)容,懂得同伴間要相親相愛。但活動并非到此結(jié)束,要將“愛心”教育延伸下去。讓幼兒說說自己還有哪些與同伴相親相愛的事,并畫下來,與同伴分享付出愛的喜悅。實踐中我們還利用文學、美術、情景表演等藝術手段作為愛心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藝術手段以其特有的感染力淡化了說教的呆板,使幼兒的心靈在得到美的熏陶同時,愛心也一點點一絲絲地滲入孩子的心靈。聽故事、引導幼兒理解并續(xù)編故事、角色扮演等都是教師能夠應用的方法。比如:請幼兒表演故事《狼和小羊》使他們進行角色表演的同時,體驗對小羊表示同情的情感,愿意主動去幫助他,從而使他們懂得,生活中應該同情弱者,樂意去幫助需要的人。角色扮演讓幼兒根據(jù)一定的情節(jié),扮演某個角色,并通過言語、行為、姿勢動作、表情等來表現(xiàn)該角色特征,從中體驗在某些情境下該角色的心理感受,進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況時,能做出恰當?shù)姆磻?nbsp;
[媽咪愛嬰網(wǎng)教案頻道] 在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也應當特別注重結(jié)合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實習期間開展主題活動《我就要上小學了》時,我針對小朋友馬上就要畢業(yè)了,開展《我要感謝的人》這一活動。我告訴幼兒:“馬上就要畢業(yè)了,在這三年里你最想感謝的是誰呢?你怎樣來表示感謝呢?”有的小朋友說要感謝老師、有的說要感謝阿姨,還有的說要感謝自己的小伙伴;他們折了千紙鶴送給老師,畫了最美的畫獻給阿姨,和小伙伴一起玩一玩最喜歡的玩具。最讓我感動的是:兩個小朋友互相抱在一起,悄悄地說:“你要常給我打電話!碧煺嬷赡鄣脑捳Z,留下了多少孩子對老師、阿姨和小朋友的愛。主題活動有目的的開展,對培養(yǎng)幼兒的愛心會有顯著的效果。
2、在游戲活動中教給基本的技能與技巧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是教育的重要手段,運用幼兒游戲自主自愿的特點,將愛心貫穿于游戲中,誘導幼兒在活動中學,在娛樂中愉快地體驗愛心行動。在活動中,教師就調(diào)動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致,并能同其他幼兒一起游戲,共同使用玩具,比較穩(wěn)定地相互交往,通過游戲培養(yǎng)幼兒的友好情感,友愛行為。利用游戲進行教育,最有利的就是讓孩子“置換角色”,就是讓孩子去感受別人的酸甜苦辣,讓孩子體驗不幸者的感受,從而讓孩子獻出自己的愛。例如在角色游戲中,通過玩娃娃家,扮演媽媽,感受媽媽的辛苦,從而對媽媽產(chǎn)生敬愛之情。
教師還應教給幼兒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和安慰助人的技巧。正確的交往技能,能使幼兒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萌發(fā)關愛之心。然而有了關愛之心,并不一定能產(chǎn)生良好的安慰助人行為。由于自我化的作祟,幼兒也許會好心辦壞事。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討論、歌舞等形式,教授幼兒一些安慰別人的語言和方法,助人技巧的要領。
三、在家園配合中進行愛心教育
綱要中提出:家園密切的合作,步調(diào)一致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幼兒園的最佳合作伙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是社會和幼兒園無法比及的。孩子最依戀的是家庭,最親近的是父母,最愛做的是游戲,關鍵時刻配合幼兒園共同教育,會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
教師應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如家訪、電話、便條、家長會等,與家長密切聯(lián)系、配合,積極宣傳愛心教育的重要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防止“一個寶寶兩個樣”的現(xiàn)象。常言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教育的顯著特征,就是潛移默化的熏陶。父母應從家庭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孩子身心發(fā)育的特點,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從點滴抓起,循循善誘,以情導行,以事明理,寓教于樂,對孩子進行生動的滲透性的愛心啟蒙教育。有這樣一個事例:孩子對媽媽說:“爸爸和我一樣,也喜歡看動畫片!眿寢屝χ鴮⒆诱f:“你爸爸本來不喜歡看動畫片,但為了讓你高高興興看動畫片,他就不看其他節(jié)目了,你爸爸就是這樣,遇到事情總是先替別人著想,然后才考慮自己,你可要向爸爸學習啊!”我想,這就是自然生動的愛心啟蒙教育。
由于幼兒的道德發(fā)展處在他律階段,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因此,他們對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說教,難以理解,而利用具體形象的榜樣力量去教育影響幼兒,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家長與左鄰右舍的和睦相處,互相幫助,對弱者的同情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使他們產(chǎn)生與人友好相處、具有同情心的情感。
家長在注重榜樣力量的同時,還應給孩子愛的機會。對于成人來說,接受孩子的愛是快樂的、幸福的;對于孩子來說,給予別人愛,別人能理解、能接受,比接受成人的愛更快樂!遺憾的是,多數(shù)家長只知道為孩子奉獻愛,卻壟斷了孩子愛的機會,愛的權力。不妨放開你的手,讓孩子幫幫你,,讓他們有愛別人的機會。父母生病了,讓孩子來照料;父母下班累了,讓孩子多幫忙些家務……讓孩子在被人愛的同時感受溫暖、快樂,并由此學會愛別,幫助別人。這樣才能家園配合進行愛心教育,讓幼兒擁有健康的人格,珍貴的愛心。
冰心曾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睈凼侨祟愖顐ゴ蟮那楦,是所有高尚品質(zhì)和美好道德的核心。通過教育把孩子從自然人培養(yǎng)成為懂得愛、珍惜愛、有愛心、有責任感的擁有健全的人格的人。讓我們把愛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田里,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一顆愛心!
參考文獻: 林崇德. 發(fā)展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蘇霍姆斯基. 要相信孩子. 天津人民出版社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
洪瑞珠. 給孩子愛的機會. 福建幼兒教育. 2002年12月
易曉明. 讓孩子重拾一顆感恩的心. 幼兒教育.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