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正確測量長度的方法,并記錄測量結果。
2.培養(yǎng)幼兒運用工具實踐操作的能力。
3.感知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體驗測量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探索材料:吸管、小棒、筷子等。
2.記錄材料:幼兒人手一份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ㄒ唬⿲。
1.出示一塊桌布,引導幼兒猜想桌布的長短。
教師:“這是什么?是什么形狀的?我還需要再來裁幾塊這樣正方形的桌布,但我還不知道這塊桌布的邊到底有多長,所以今天就請小鋪來幫我量一量這桌布的邊有多長?”
2.引導幼兒討論用吸管測量桌布的正確方法
教師:“你想到用哪些工具來量這塊桌布呢?(幼兒自由討論)
教師:“其實量桌布可以用很多的工具,今天我給小朋友每人準備了一根一樣長短的筷子,請你來量一下這塊桌布的邊有多長?”
教師:“請你們想一想,試一試,只有一根筷子的時候應該怎么樣來量?并且把你量的次數的結果記錄在桌上的紙上。”
3.幼兒進行第一次操作,并總結正確的測量方法。
。1)幼兒講解自己測量的方法。
教師小結:從頭開始量,量一下在末尾做一個記號,然后再從這個記號接著量,中間不能留縫隙,這樣才不會重復,也不會漏掉。量一次數一次,量了多少次就代表桌布有多長。
。2)教師:那我們來看看,我們用一樣長短的筷子測量了桌布,次數是多少?你從這張表里發(fā)現了什么?
教師小結:同樣長短的同一工具在測量相同長度的東西的時候,它測量的結果是一樣的。
。ǘ┨剿鳌y量。
1.請幼兒觀察各種測量工具,引導幼兒比較各種測量工具的長短。
(1)教師:“等一會我們還要來量,還是這塊桌布,但請你們要換工具了?換什么樣的工具呢?換了工具后測量的結果會怎樣呢?在測量前我們先看一下記錄表。”
。2)教師介紹記錄表。
。3)幼兒第二次操作。幼兒選擇兩種長短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教師重點指導測量有困難的幼兒。
(三)分享、交流。
1.引導幼兒展示記錄單,請幼兒交流自己的測量過程和結果。
教師:“你剛才用的是哪種工具來測量的?短的測出來時多少?長的測出來時多少?”
2.教師與幼兒共同觀察記錄單,引導幼兒發(fā)現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教師:“看看你的記錄表,再看看黑板上大的記錄表,你發(fā)現了什么?”
教師小結:測量相同長度的東西,用的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用的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少。
。ㄋ模┯螒颍毫恳涣
教師:現在請你們想一想,如果量黑板,你想量的次數多一點該用什么工具?想要節(jié)省時間,快一點的話測量的次數少一點,該用什么樣的工具?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測量了好多次,我們不但學會了正確的測量方法,還發(fā)現了測量的規(guī)律,當我們用同一長短的工具測量同一長度的東西時,測量的結果是一樣。當我們用不同長短的工具測量同一場長度的東西時,工具越長,次數就越少。工具越短,次數就越多。
教師:回家后,你再去試試,我們用相同長度的工具去測量不同長度的東西時,又會有什么變化呢?
活動延伸:
1.豐富區(qū)域材料,為幼兒提供豐富充足的物品,讓幼兒操作探索,發(fā)現學習。
2.請幼兒運用所學方法,量一量家中物品的長度和家庭成員的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