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玩具”?即能玩之物。什么是“玩具”?什么都可能成為玩具。手是玩具,嬰兒吸玩得不亦樂乎,“剪子、石頭、布”可以用來打拼高低;日常生活中許多東西都是玩具,一個包裝盒、一根繩子、一塊碎布頭……也可以讓孩子樂此不疲。
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提起玩具,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買來的玩具。這些現(xiàn)成的玩具從何而來?當然是人制作出來的。玩具其實也是一種工具。因為孩子不了解玩具的原理與構造,所以要拆開;因為孩子獲得玩具只需到商場一指,所以不愛惜;因為缺少玩伴,所以再多的玩具似乎也沒有太多的意思?墒牵绻麑渭兊摹巴妗蓖婢,引導到讓孩子參與“制”玩具,會怎樣呢?
當前,國際上正在流行一種全新的玩具觀,即由成人與孩子一起,利用各種生活材料或自然材料制作玩具。這一活動本身更有利于孩子開動腦筋,發(fā)展個性,充分發(fā)揮其觀察力、思維力和創(chuàng)造力。
自制玩具對兒童發(fā)展的積極作用
1.“自制”是一個動腦、動手,調動孩子積極參與的過程。
從確定做什么,就要找材料、定計劃、嘗試制作,不斷修改、補充,最后才能形成一個與最初想法較一致的“玩具”。這個過程,本來就是“玩”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創(chuàng)造“玩”的過程,它能使孩子主動參與及獲得成功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從而激勵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與實踐。
2.自制過程有利于孩子了解“玩具”。
自制的過程可以使孩子明白地了解玩具是怎樣“制造”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認知能力會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3.自制玩具創(chuàng)造了多人參與的可能性。
自制玩具可以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特長,共同參與。比如爸爸找材料,媽媽縫制,寶寶粘貼等;也可以由幾個孩子各負其責,做一次漂亮的配合,在“制造”的過程中學習與不同的人合作。
4.自制玩具是創(chuàng)造性活動。
“自制”是一個自我控制的過程,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與設想添加、刪減或改變,充滿自主性與靈活性。
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自制玩具
1.收集廢舊物,變廢為寶。
紙類
可利用普通紙、包裝紙、掛歷紙等制成拼圖、頭飾、交通工具、花瓶、家具等。
線類
用毛線、絨線等編織小動物、包、頭套、花等。
布類
可制作小布書、多用袋、娃娃、服飾、沙袋等。
橡膠、塑料制品
用舊輪胎、籃球、乒乓球、唱片、塑料包裝盒等可制成秋千、話筒、小飛機、小汽車等。
瓶罐
用塑料飲料瓶、藥瓶、易拉罐、食品罐等制作餐具、茶具及“娃娃家”的用品。
瓶蓋
各種大小不一的瓶蓋可制成轉盤、撥浪鼓、棋、積木等。
吸管、雪糕棒
可制作木房子、運動器械、桌面玩具等。
利用技巧:
*家長在平時留心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丟棄的廢物,將其消毒,進行簡單的歸類,放置于一個大紙盒中,如需要可隨時取得。
*制作的玩具,不宜脫離孩子的認知及生活范圍。孩子很早就在用感官去看、去聽、去說,去認識周圍世界,所以自制玩具的內容要選擇兒童經(jīng)常看到的且喜愛的物體。如車輛、動物、房子、娃娃等,這樣就能調動孩子動手動腦的積極性,使之主動加入制作玩具的活動。
2.利用自然物,就地取材。
植物類
農(nóng)作物、蔬菜、水果及其他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
動物類
動物身體的某一部分或殘留物,如貝殼、羽毛、蛋殼、骨骼、珊瑚等。
其他類
沙、石、冰、雪等。
利用思路:
*從材料自身的特點出發(fā),考慮自制玩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