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眼睛,你就要及時給寶寶介紹:大太陽,陽光強,刺了寶寶的眼睛,不好受。有風吹來,寶寶打個噴嚏,媽媽就要對寶寶講清楚:風兒來了,樹葉被吹得沙沙響,寶寶被吹得打噴嚏呢——啊—嚏!走到樹林里,媽媽可以從地上拾一片兒干凈的樹葉,送給寶寶。你千萬別以成年人的尺度衡量他,以為他什么也不懂。他會舉起來反復地觀察它,辨認樹葉的形狀和顏色;他還會放在嘴里咬咬它,嘗嘗樹葉的軟硬和味道;或許,他還會用另一只手來配合,撕開它,弄碎它,聽聽響聲,試試自己的力氣,從而發(fā)現(xiàn)這玩具不堪一擊……在這些看似稚嫩的動作里,我們的小寶貝已動用了他的判斷、推理等思維,也就是動用了他全部的腦細胞,這就是嬰兒的學習,也是嬰兒的運動。他們的腦細胞使用得越多,就會越發(fā)達、越靈便。
似乎有一種約定俗成,不論哪國的家長們帶孩子都側(cè)重于“搖”。在我的記憶中,當我三四歲時,奶奶還常常搖著拍我睡午覺。我國南方搖床、搖籃更多些,相應(yīng)產(chǎn)生了動聽的搖籃曲。美國小孩人人有小推車,常被媽媽們推著逛商場、去游樂園。從躺到坐,都在搖動中度過。據(jù)得克薩斯州的露思•賴思博士在控制實驗中證明:花一刻鐘的時間來搖動、撫摩或輕拍嬰兒,每天只要四次,將會極大地幫助他發(fā)展協(xié)調(diào)運動以及學習能力。有時我便胡思亂想:民間傳說我國南方人比北方人中聰明的多,是不是因為南方嬰兒睡搖床、搖籃多,北方嬰兒睡土炕多呢?據(jù)說通過輕搖的手段使嬰兒獲得定期的前庭刺激,嬰兒的體重增加較快,視覺和聽覺也發(fā)展較早。而前庭系統(tǒng)對腦的正常發(fā)育起著重要作用。
六七個月之后,嬰兒表現(xiàn)出爬的欲望,家長就要積極支持他、鼓勵他。這話聽起來誰都能認同,事實上,中國家長和美國家長的具體操作卻大不相同。筆者在美國洛杉磯期間,親眼目睹了中國嬰兒和美國嬰兒“爬”的能力的差異,不禁大感震驚。我的二外孫丁丁,在滿月時曾被譽為UCLA大學村一號種子(體重第一),按說發(fā)育狀況首屈一指了,但到該“爬”時,他的能力與美國人的孩子就差遠了。有人說可能是遺傳因素,事后反思,癥結(jié)還在于家長的育嬰觀念。中國家長珍惜寶寶總是表現(xiàn)于怕冷怕熱、怕臟怕碰,是一個“怕”字當頭。孩子想在院里的草坪上爬,怕潮;孩子想在屋里的地毯上爬,怕臟。只圈定他在床上爬,還怕他掉下來,四周圍堵了枕頭,這樣他的用武之地還剩多大呢?我對門一對年輕美國夫婦,卻常把他們的孩子像抓小雞似的攔腰一拎,扔到院里的草坪上,讓他爬;提回家里,放在地毯上,任寶寶信馬由韁。一旦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進步,就拍手叫好,加油鼓勁兒。那孩子還不及我的二外孫大呢,可是人家卻爬得早,走路也早。每到節(jié)假日,游樂場被太陽曬得滾燙的沙坑里,樹蔭下又涼又潮的草坪上,海濱濕濕的泥沙里、淺水里,到處爬著、滾著、跑著、跳著美國人的孩子(在海邊,我三歲的大外孫好歹不離大人的懷抱,怕濕鞋)——眼睜睜地看著人家的孩子骨骼比我們的硬,運動能力比我們的強,實在不能不叫人深思。我們不能不承認我們對孩子限制太多、呵護太多。
在美國人的觀念里,他們不把孩子當成軟弱無能的心肝肉,而是當成天生的小精靈、勇敢的冒險家。他們這樣理解孩子的爬行:當嬰兒向前移動時,就是嘗試著探究這個世界。在地毯上爬,他會觸碰到沙發(fā)或茶幾,難免輕輕磕碰一下,別管他,這對他來說是經(jīng)驗。他想一想,就會停下來,琢磨這是什么龐然大物,擋了我的去路。這時,如果他還想前行,那一雙小眼就停止無目的地游移,而集中考慮要不要繞路……
這樣,嬰兒的每次爬動都將啟動他的視力和智力,看明白要去的方向,并使兩眼注意力集中、一起使用。他不斷地集中兩眼視力,視力就會越來越好(視力也像刀,越磨越鋒利)。
有專家說:爬就是健康。因為寶寶的爬行要動用他的四肢,而這種活動又增強著由3億神經(jīng)細胞組成的兩個腦半球互相聯(lián)系的途徑。爬得早的孩子,一般走路也早。因為這種運動方式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