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今天上街是要給奶奶買禮物,其他東西一律不買"。家長在向孩子解釋規(guī)則時,應該避免預先就認定孩子不聽話。例如, "你要我說幾百次,才會聽話"。這會讓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執(zhí)。
二是以周圍的孩子或成人作榜樣
年齡小的孩子雖然知道指令和規(guī)則,卻很難決定該怎樣做。當他不行動或不接受指令時,我們又以為孩子不聽話。因此,在讓孩子了解行動規(guī)則的同時,還要指點他(她)怎么做。例如,書如何擺、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話要怎么說等等。
除了在語言表達上家長可以示范給孩子看,讓孩子理解具體的做法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孩子的模仿性或某一個人、一件事來糾正他(她)或引導他(她)。如,"寶貝你看,我們可以照那個叔叔那樣做"、"你要像那個小孩一樣安靜",將具體的目標告訴孩子,引導他(她)代替原來不好的行為。
三是獎勵和贊許良好的行為
孩子不聽話時,常常是為了要引起家長的注意(孩子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因此,孩子常常用反抗(故意不聽話)或大喊大叫等等其它方式,使家長滿足他(她)的愿望。
父母對孩子這種不良行為,首先態(tài)度要沉著冷靜、不要慌張,最好的方法是暫時讓孩子單獨一個人,直到這樣胡鬧的行為停止或是態(tài)度好轉(zhuǎn)再去處理。
這是弱化不良行為的方法,利用不回應壞行為的方式,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態(tài)度。但家長要積極做的是,稱贊、獎勵好的行為,讓孩子區(qū)別好與壞、容許與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