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可能很少有什么詞匯比“學習”兩個字更牽動年輕父母的神經(jīng),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幾乎是每位爸爸媽媽最重要的“功課”之一,家長常常熱衷于各類的學習班、興趣班,也會注意培養(yǎng)寶寶的各項學習能力,還常常會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并為之擔憂不已。其實,您可知道,學習正是寶寶與生俱來的天性之一,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更多的是保護這種天性,保存他們在求知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快樂,并使之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嬰兒是天生就會學習的。出生嬰兒除了吃奶排泄和睡眠以外,幾乎事事要感知,事事要學習。這時候的學習是一種多方位的感官學習,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的反應來認知所處的環(huán)境,學習各種生活技能。他們的內(nèi)心在成長的過程中蘊藏著巨大的力量,象海綿一樣吸收周圍的一切,這就是人求知的本能。這個時候,他們的學習過程是愉悅的,通過學習和掌握技能,他們認知了外界,建立了自我,感覺到了學習本身的快感。
這個階段的學習本身是一種全方位的感受過程,運用了身體的所有感覺器官,并不是我們成人概念里好好坐在桌旁,認認真真看書的學習,甚至不是我們理解的,注意力集中關注學習對象的“學習過程”。而很多父母或祖父母根據(jù)傳統(tǒng)的教育理論,覺得這是一個自然的發(fā)育過程而不是學習過程,因此提出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這一說法。其實,如果家長可以巧妙地對孩子的認知過程加以引導,就可以極大地維護孩子與生俱來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帶來的心理快感,學習習慣和興趣也就無需刻意培養(yǎng),只要精心維護。
在保護嬰幼兒的學習熱望時,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以符合他們天性和心理發(fā)育階段的方式讓他們充分體會到探索的樂趣、思索的樂趣、動手的樂趣,而不是冷冰冰地“建立學習的習慣”。前文所述,嬰幼兒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多感官的運用,我們在幫助他充分發(fā)揮求知欲望的時候就應該重視這種現(xiàn)象,因勢利導。比如很多家長從寶寶幾個月開始就培養(yǎng)他愛讀書的習慣,這是“培養(yǎng)孩子愛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很多家長在做法上卻是事倍功半,甚至常常會造成孩子對書本的反感。對于1歲左右的孩子,他們認知這個世界的方式主要通過舔和咀嚼、手的觸摸、鼻的嗅覺、眼的觀察、耳的傾聽等方式。這里面,除了眼的觀察是我們成人習慣的對書本的認知方式外,其余的都是我們認為“錯誤”的至少是“不必要”的認知行為。特別是當孩子去舔書甚至“吃”書的時候,當孩子任意撕書的時候,很多家長認為這樣會讓孩子養(yǎng)成不愛惜書本的壞毛病,必須加以制止。實際上,1歲的寶寶并不懂得“不愛惜”和“浪費”等概念,他們的所作所為通常只是想通過一切手段知道你給他的“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如果家長實在不能接受這些行為,只要輕輕拿開這些書就行了,但很多家長不但將書本很粗暴地趕快拿開,甚至會嚴厲地“教育”寶寶其“所犯錯誤的嚴重性”。寶寶不一定能聽明白你的話語含義,但是你的語氣和對待他的態(tài)度可能會讓他把“這個東西”和一種恐懼、被拒絕、不愉快的情緒和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在以后的一個時期內(nèi),書本和不愉快的情緒可能建立起某種心理反應。而如果這種經(jīng)歷頻繁發(fā)生,寶寶恐怕就會放棄對書本的認知,對書本的興趣了。所以,在寶寶對某種事物發(fā)生興趣的時候,正是他心中的求知欲最強的時候,這時的家長,應該盡量鼓勵孩子以他自己的方式來探知這個世界,在媽媽爸爸的理解下,孩子可以充分享受到探索和學習的樂趣。(轉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