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個人之見五花八門,充滿了可愛的謬誤與偏見。例如,有人問一個小男孩兒:“你長大了娶媳婦嗎?”“不娶。”“為什么?”“背不動。”“背不動?”“豬八戒背媳婦!”原來,可愛的寶寶看了豬八戒背媳婦,就認為娶媳婦還得背,既然這么累,索性就不娶了。這就是寶寶個人之見的形成方法:一件事決定一個概念,雖然其事實基礎(chǔ)是真實的,但是它的概括意義是有偏差的。
雖然寶寶有那么多的個人偏見,但是父母一般都不會誤解,也不會當真,視之為有趣的兒戲。但是當寶寶因某一件事情對老師產(chǎn)生了偏見,父母就不可能是兒戲的態(tài)度了,而且因為寶寶心無城府,就更加相信寶寶不會無中生有地瞎說了。但實際上寶寶得出的結(jié)論常常是片面的和表面的,父母要注意寶寶的這一思維特點,正確分析寶寶的說法。例如本例中幾個幼兒反映的事實是確鑿的,但是由此得出老師不喜歡自己的結(jié)論卻是錯誤的。幸虧這位老師及時了解了孩子們的想法,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更正,寶寶們的信任和自信隨之增強。
過濾出寶寶的個人偏見
如果能澄清寶寶的個人之見,就能清晰地了解他的心理活動,增強提供幫助的針對性;同時也使家園關(guān)系更加清澈,增強家園溝通的透明度。父母可以采用“解釋說法”與“追問事實”的技術(shù),過濾出寶寶的個人之見。
“解釋說法”即用你的話重復寶寶的意思,以便確認寶寶的心理活動是否得到了你的理解。如果寶寶說“我不喜歡老師”,你就換個詞重復他的含義:“你是說你覺得老師不好?”如果寶寶說“老師不喜歡我”,你接著確認:“老師對你不親嗎?”如果他不修正你的說法,說明你理解了他的心理活動。
“追問事實” 是理解了孩子的想法之后,接著確認他的想法是否正確,通過追問,調(diào)查清楚事件發(fā)生的六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你就能判斷寶寶遇到的具體困難是什么了。針對佳佳說老師“治”她喝水的事情,父母可以進一步追問:你什么時候喝的水?你喝水的時候,還有哪些小朋友一起喝?你想喝水嗎?你不喝水的時候,老師怎么說?其他小朋友不喝水的時候,老師怎么說?把這些細節(jié)問得青紅皂白,你就很容易辨別出寶寶是個人偏見還是真知灼見了,然后再與老師溝通也不遲。